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發展資本市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3月23日訊(記者 林堅)在武漢金控集團2025年資本峰會·華源證券春季宏觀策略會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剖析了2025經濟形勢,宏觀經濟政策走向,以及未來面臨的挑戰等話題。
李揚在演講中談到,中國已開始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與適度寬松的貨幣雙策,協同應對內外挑戰。財政政策聚焦于赤字與債務的影響機制,加強支出強度、增加轉移支付;貨幣政策則強化流動性管理,將資產價格穩定納入貨幣政策視野,關注匯率彈性。面對全球經濟復蘇艱難、利率水平低迷、以及AI技術深入滲透到各個領域的變局,中國以制度創新和堅定的宏觀政策等多重手段“穩增長、防風險、促轉型”,中國經濟的穩定將為全球經濟注入韌性動能。
李揚提到,在六大政策原則中,最值得關注的是確立“先立后破”的理念,這種政策邏輯的哲學思維與以往的“先破后立”有顯著差別。
他表示,當下及今后一段時期,需求不足是中國經濟運行需要關注的重點,提振總需求,自然是當前經濟政策的主要方向。
五大核心觀點
李揚認為,在去年一系列增量政策的加持下,中國2025年經濟開局良好,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勢能保證我國今年的主要經濟目標實現。記者梳理發現,核心觀點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其一,宏觀經濟政策基調轉變。2025年宏觀經濟政策基調發生了重大轉變,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成為主旋律。這一轉變旨在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以應對宏觀經濟運行中的基本矛盾——有效需求不足。
2025年的財政政策較過去更加積極,在這在多年以來都是沒有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025年的貨幣政策定位是“適度寬松”,這是自2014年以來的第一次。
其二,全球債務形勢不斷惡化。
李揚指出:全球債務危機日益深重,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債務總額達322.9萬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球300多萬億美元的債務中,有接近100萬億美元是政府債務,這表明,多數國家的財政狀況和主權債務日趨惡化,這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真正拖累。另外,在債務管理方面,轉向動態評估債務可持續性,重點關注利息負擔、金融市場匹配度及通脹對沖能力,形成新的趨勢。
其三,全球利率不斷走低。
盡管從2022年底開始,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國內出現嚴重通脹,為應對通脹,這些國家紛紛提高了利率水平,然而,隨著通脹逐漸平復和經濟增長速度不斷下滑,利率下行基本上成為全球的大趨勢。利率水平下降,也對貨幣當局的宏觀調控帶來了新的挑戰。
李揚分別提出了宏觀與微觀層面的應對策略。宏觀層面上,我們的貨幣政策恐怕應更多地聚焦于流動性管理上,要從單純的“最后貸款人”發展為兼具“最后貸款人”和“最后的做市商”雙重功能,與此對應,保持金融穩定應當成為貨幣當局越來越重要的任務。近年來,央行對貨幣政策目標的表述統一為“保持流動性充裕,使得社會融資總量和貨幣供應與物價及經濟增長相匹配”,這說明,我國的央行正在與時俱進,將最新的理念引入了貨幣政策之中。
在微觀層面,面對息差收窄的局面,商業銀行需大力增加金融服務、發展資產管理業務,強化資產交易業務及綜合化管理、綜合化改革。此外,非銀行金融機構也須向綜合經營方向轉型。當然,更重要的是:發展資本市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其四,人工智能發展的影響與應對。
近年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最近DeepSeek橫空出世,更將人工智能的普及應用推向新的高度。毫無疑問,最近一段時期人工智能的發展,進一步強化了中國的國運,而且定會對發展中國的新質生產力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也一定要認識到,AI會提升經濟和金融市場效率,同時對市場波動性產生影響,提出新挑戰,包括對就業、社會公平收入等。
為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我們必須未雨綢繆,要加強教育、加大對人工智能的教育和技能培訓的投資,培養自主高效的學習者,縮小“智能鴻溝”,旨在讓更多的人能接觸并應用人工智能。同時,要設計合理制度,實施有效的社會政策。另外,在社會政策方面,應當依法對高科技公司進行嚴格監管,防止部分公司壟斷市場,確保技術進步帶來的財富更多地進行合理分配。
。。;。
其五,全球經濟增長依然低迷,而且非經濟因素的影響日益增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4年和2025年世界經濟將分別以3.2%和3.3%的速度增長,2026年將依然保持3.3%的速度。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將小幅加快,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則可能小幅放緩。預計五年后全球經濟增速為3.1%,保持低水平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據世界經濟論壇預測,未來兩年影響經濟增長的10個因素中,只有2項是經濟因素,其他都是非經濟因素,如錯誤信息、環境問題、地緣政治等。未來十年,經濟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更進一步減弱。這表明,當前的金融和經濟問題,大部分都不是純金融和純經濟問題,解決方式也不能僅依賴傳統的金融和經濟手段。
整體而言,李揚強調:我們的經濟治理理念必須超越傳統模式,尤為是要突破僅僅在非經濟因素中找出路的傳統思路。形勢的發展,既需要政策制定者建立"復雜性思維",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更需要市場參與者完成"認知升級",在低利率環境中構建新型商業模式。長遠來看,需要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強金融監管與風險管理、應對人工智能挑戰等方面,制定合理的政策應對措施,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