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商業航天、低空經濟、量子科技……兩會熱門話題企業代表解讀來了

商業航天、低空經濟、量子科技……兩會熱門話題企業代表解讀來了

科創板日報    2025-03-07

  《科創板日報》3月6日訊(記者李明明)昨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明確了今年部分重點工作方向。

  其中,商業航天、低空經濟作為新興產業,風口正盛,而量子科技目前已6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近年來,上述報告中的產業相關科技創新成果吸引國內外廣泛關注。比如,105比特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三號”成功構建,再次打破超導體系量子計算優越性世界紀錄;預約“空中出租車”跨城通勤,用無人機運送外賣和包裹,坐上觀光直升機俯瞰城市……

  就如何更好地推動相關行業發展,《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了所在領域的代表性企業家對報告內容進行了解讀。

  多家商業航天企業代表認為,政策背書有利于吸引更多耐心資本注入,助力公司完成關鍵技術攻關與產能擴建。

  商業航天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商業航天不僅是建設航天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引擎之一。

  與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商業航天的相關表述相比,深藍航天相關負責人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政府工作報告已連續兩年將商業航天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報告首次將商業航天定位為“新增長引擎”,而2025年明確其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地位,并強調“體系化推進”和“保障重大工程實施”。這標志著商業航天已從技術探索階段邁向產業化落地階段。

  “國家政策指導性明確,一方面,安全與創新并重,報告特別強調安全建設前置,這與商業航天在衛星通信、數據加密等領域的核心需求高度契合;另一方面,明確導向產業升級,通過示范行動推動‘從項目制向服務制轉型’,促進衛星制造批量化、火箭可回收等降本增效技術的落地。”

  上述負責人進一步明確,政策催化下,全國有望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產業集群,推動火箭制造、衛星應用、地面設備等全鏈條協同;通過技術標準化(如可回收火箭)和產能釋放,中國商業航天有望加速提升國際競爭力。

  當談及企業看到了哪些新的商業機會,深藍航天負責人表示,是在衛星互聯網星座服務方面、可回收火箭商業化方面。尤其鼓勵降本技術,公司星云一號火箭的垂直回收驗證若成功,將成為全球第二家實現入軌回收的企業,大幅降低發射成本并拓展國際市場。

  “海外市場拓展方面,兩會代表建議出臺衛星出口專項政策,相關公司有望通過技術合作(如”一帶一路“國家)搶占國際發射市場份額?!?/p>

  就在工作報告發布后首日,深藍航天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總規模近5億元,領投機構為泰安市國資旗下產業基金。其資金將重點投向“星云”系列可回收液體火箭的研發攻堅與商業化落地,配合泰安航天產業集群形成協同效應。

  目前,公認的商業航天產業鏈可簡單分為上游制造、中游發射、下游應用與運營。衛星在空中組網,提供大量數據,實現信號的全球覆蓋,構建衛星互聯網,是當前商業航天最清晰可見的盈利場景。

  地域分布方面,作為中國航天發源地的北京,聚集了全國最主要的航天機構及產業鏈,也是目前全國商業航天發展最活躍的區域。商業航天企業總體分布格局顯示,大多數企業選擇:總部放在北京,研發放在北京和西安,制造基地放在長、珠三角地區和四川、山東、重慶等省市。

  在政策與資本的雙驅動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近年來強勢崛起,一些公司還進入了沖刺上市的階段。深藍航天相關負責人此前對《科創板日報》記者透露,深藍航天計劃最快2028年進行IPO,并預計在2030年追趕上業界領先的SpaceX。2022年12月,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向上交所提交了科創板IPO (首次公開募股) 申請,有望成為國內首個IPO的商業航天公司。

  2024年,我國全年68次火箭發射,其中民營火箭貢獻12次。據了解,數家民營火箭公司計劃在2025年進行中型運載火箭的首飛測試,其中天兵科技的天龍三號、星河動力的智神星一號、東方空間的引力二號均計劃于2025年首飛,深藍航天也將于今年進行星云一號可回收火箭入軌發射。2025年將是中國商業火箭技術突破的關鍵節點。

  2018年起,VC/PE對商業火箭公司的投資數量顯著增加,據財聯社創投通執中數據統計,2023年以來至2025年3月5日,共有269起融資事件,119家機構參與投資,深創投(4起 4個項目)、方正和生投資(4起 3個項目)等投資機構活躍,可統計到的融資金額超120億元。

  多家商業航天企業代表認為,政策背書有利于吸引更多耐心資本注入,助力公司完成關鍵技術攻關與產能擴建。

  低空經濟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低空經濟再次成為重要議題。根據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低空經濟被納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

  沃蘭特航空合伙人、高級副總裁黃小飛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通過對比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低空經濟的描述可以看出,當前政策轉向實質是行業從“講故事”向“交答卷”的轉折點,也意味著行業將走向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的新階段。

  更為具體的表現是,政策關鍵詞從2024年“打造新增長引擎”、“先導區創建”發展為2025年的“大規模應用示范”、“安全健康發展”。

  而在落地層面,產業參與方、投資方應該更加注重場景的布局、安全合規、生態協同,將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的示范放在首要位置。

  中國低空經濟聯盟執行理事長羅軍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先突出了應用示范,即要把應用場景全面的鋪開,其次是安全運行。在新政策的指引下,今年將是一個低空經濟全面深入的推進之年。其一在頂層設計上,會有更加明確和細化的一些政策出來;其二,相關部門的職責劃分更加清晰;其三有關行業的標準規則將陸續出臺。畢竟低空經濟目前也面臨很多問題,比如航空飛行器等沒有標準,用的是通用航空的標準。在應用層面,空中交通指揮網絡、地面的飛行服務等相關飛行保障也沒有標準,而這些應用場景對標準的需求是剛需。

  “政府在推動低空產業發展方面,還是要出一個頂層設計,分為國家和地方的頂層設計,把我國未來三年、五年的路線圖,給清晰的規劃出來。另外還有基礎設施的建設(計劃),無論是空中的還是地面的?!?/p>

  2024年以來,全國各地積極出臺政策搶抓風口,競逐打造“低空之城”。據《科創板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安徽、江西、重慶、廣州、貴陽、武漢、蘇州、無錫、沈陽等十個省市發起設立低空經濟產業基金。其中,規模最大的達到200億元,總規模已超千億元。

  在號稱低空經濟元年的2024年,融資端正出現新動向:低空經濟已成為今年國資及政府引導基金最青睞的賽道之一,國資及政府投資平臺正在大舉進入。

  據財聯社創投通執中數據統計,2023年以來至2025年3月5日,共有48家與低空經濟相關的公司完成了75起融資事件,192家機構參與投資,普華資本(4起 2個項目)、君聯資本(3起 2個項目)、北京國管(3起 3個項目)等投資機構活躍,可統計到的融資金額為153.63億元。

  從運行模式看,eVTOL既包括有人駕駛航空器,也包括無人駕駛航空器,目前國內在研的數款eVTOL均為有人駕駛類型。從動力產生方式看,可分為多旋翼、復合翼(或稱“垂直起降固定翼”)、傾轉旋翼、傾轉涵道等類型。

  就國內制造商而言,多旋翼依靠旋翼升力大小實現飛行,代表公司包括億航智能、小鵬匯天等;復合翼的代表企業則有峰飛航空、沃蘭特、御風未來等多;而傾轉旋翼,涉及沃飛長空、時的科技等一眾主機廠。

  盡管,低空經濟領域的創業和投資都非?;馃?,但eVTOL以及整個低空經濟距離真正“起飛”,還需滿足不少條件。

  比如在投入商業運營之前,必須通過嚴格的適航審定。適航審定,是民用航空局適航審定司在民用航空器投入市場運營前,對其安全性進行評估的若干監督檢查工作的總稱,也是保障民航安全的第一道關口。

  據中國民航局預測,今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2035年有望達到3.5萬億元。

  量子科技

  量子科技作為未來產業之一,目前已6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量子相關領域的表述經歷了從“量子通信”、“量子信息”到“量子技術”,再到“量子科技”的變化,其涵蓋范圍和戰略重要性逐步擴大。

  玻色量子創始人&CEO文凱博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這代表了政府工作報告將“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與“培育量子科技”明確綁定。

  他介紹,“投入增長機制”意味著政策、資金、資源將形成系統性投入支持,覆蓋基礎研究、技術轉化到產業化全鏈條。量子科技已經從“前瞻布局”轉向“核心培育”,標志著其正式成為國家未來產業發展的核心抓手之一。

  據財聯社創投通執中數據統計,2023年以來至2025年3月5日,共有58家與量子科技相關的公司完成了80起融資事件,147家機構參與投資,國耀資本(6起 5個項目)、合肥高投(5起 5個項目)、中移資本(4起 3個項目)等投資機構活躍,可統計到的融資金額為超1.41億元。

  賽迪顧問數字轉型研究中心副總經理于凱迪此前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2025年,中國量子計算產業規模持續迅速上升,預計保持30%以上的增長率,市場規模將達到115.6億元。從長期來看,隨著超導量子、光量子技術的不斷突破和量子原型機走出實驗室面向應用,中國量子計算產業規模占比還將持續呈現增長態勢。

  區域方面,2025年,中國量子科技產業將以東部、中部為引領,率先開展量子計算領域的先行先試應用探索。以北京、合肥、上海為代表的先發城市,圍繞國家實驗室及其人才和科研團隊以及總部企業,有望在量子計算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方面實現全球領跑。

  參與主體方面,2025年,量子計算領域的參與主體預計將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除了當前活躍的大型科技企業和初創公司外,更多類型的主體將涌入這一前沿科技領域。

  文凱建議,政府要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既要大力鼓勵量子科技和各行各業交叉升級、打破壁壘,也要大力鼓勵各種量子科技路線百花齊放、共同進步,做到投入增長與實用化增長的正比快速發展。“此外,可以在資金投入、產業扶持與場景支持、人才培養與平臺建設等方面提供更多惠利支持,形成‘人才-技術-應用-生態’為一體的量子科技產業閉環?!?/p>

  “新政策更加堅定了我們玻色量子公司發揮鏈長企業的帶頭作用的決心。例如,通過需求牽引、拉動量子計算環境控制設備、量子芯片集成等產業鏈上游發展,助力和孵化‘量子計算+’實用化應用等下游產業。”

  據了解,玻色量子作為一家致力于光量子計算全平臺研發和實用化量子計算應用落地的高科技公司,是北京市唯一一家光量子計算公司。目前,玻色量子已在專用光量子計算整機制造、通用光量子計算、光量子芯片,量子計算操作系統等領域接連實現技術突破與技術創新,并在2024年售出中國第一臺商用光量子計算機。

(文章來源:科創板日報)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