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文山麻栗坡:“民族語言+”工作法架起連心橋

文山麻栗坡:“民族語言+”工作法架起連心橋

麻栗坡縣委宣傳部    2025-03-06

“貝儂,你聽我說,鄉村振興轍好事情?!鄙碇罾凶宸b的楊龍正在用“壯語+方言”跟群眾講解鄉村振興的政策。

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鐵廠鄉董渡村的青山綠水間,總能看到一個身著仡佬族服飾的身影穿梭在各寨子間。村“兩委”委員楊龍,像一本行走的“政策翻譯辭典”,用六種民族語言架起黨和群眾的連心橋。

楊龍(中)在為少數民族宣講黨的政策。

董渡村是漢、壯、苗、瑤、仡佬、彝6個民族同胞聚居的邊境村寨。楊龍經?;怼懊裾Z小喇叭”穿梭在董渡村的各個角落,在仡佬族寨子,她用地道的仡佬語將鄉村振興講給鄉親們聽;走進苗家,她操著夾雜方言的苗語,把“共同富?!北茸魈J笙舞里默契的舞步;遇上壯族“貝儂”,一句“貝儂(兄弟姐妹)啊,且聽我言”的開場,總能瞬間聚攏田間地頭的鄉親。

如今在董渡村,政策宣講早已不是照本宣科。楊龍和同事發揮好“草根星火力量”作用,他們獨創的“民族語言+”工作法,把黨的理論譜寫成各族群眾耳熟能詳的山歌調、火塘故事。在這個邊境村莊,普通話、壯語、苗語等多民族語言的政策宣講,讓春天里的“好聲音”,聲聲入民心。(李陽 文/圖)

來源:麻栗坡縣委宣傳部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Tag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