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國兩會看粵企新勢能正以“AI+”不斷鍛造新質生產力
正在進行的全國兩會,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并強調“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同時要“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創新、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
這一政策信號釋放出明確導向:人工智能不僅是技術突破的驅動力,更是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作為我國科技創新和工業制造業的主陣地,廣東正加速推動“AI+”戰略落地,從智能制造、低空經濟到新能源、量子科技,不斷以“AI+”鍛造新質生產力,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勢能。
一
算力、算法和數據,廣東厚植AI發展沃土
2023年9月,在華為全聯接大會2023上,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CFO孟晚舟提出全面智能化(All Intelligence)的目標是“加速千行萬業的智能化轉型”。她表示,在全面智能化戰略的指引下,華為將持續打造堅實的算力底座,使能百模千態,賦能千行萬業。
在2017年,騰訊宣布其全面AI戰略,明確提出“AI in All”(人工智能無處不在)的戰略方向,宣布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自身業務體系,并向合作伙伴開放AI能力。彼時,騰訊已經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領域有了深厚的技術儲備。
華為和騰訊,代表著廣東頭部企業帶頭“AI in All”的決心。尤其是在英偉達近乎壟斷全球AI算力之時,華為提出“打造中國堅實的算力底座,為世界構建第二選擇”。
作為AI三要素之一,算力被視作為大模型訓練推理提供底層支撐的基礎設施。前有頭部企業打頭陣,后有一批AI新星加速崛起。以深圳的鯤云科技為例,該企業在算力領域取得突破,推出了全球首款數據流AI芯片,采用全新架構突破傳統指令集的算力瓶頸,使算力利用率提升至95.4%,并成功適配DeepSeek大模型,在智慧安防、智能制造、工業檢測等領域落地應用。
“傳統摩爾定律已接近物理極限,而數據流AI架構提供了全新的算力路徑?!宾H云科技創始人、CEO牛昕宇日前向南都·灣財社記者表示,目前鯤云的芯片已經進入規模化商業落地階段,算力產品已服務于700多家企業,廣泛應用于石化、礦山、電力、智慧城市等多個行業,并穩定支持數千個數字化項目,驗證了數據流芯片在復雜場景下的可靠性和卓越性能。
深圳云天勵飛率先走出了“算法芯片化”路徑,使AI不再依賴云端計算,而是進入終端設備,實現本地推理和數據分析,廣泛應用于智慧城市、安防監控、智能制造等領域。“邊緣AI正在成為大模型時代的基礎設施。”云天勵飛黨委書記、副總裁鄭文先表示,“AI算力不應只在數據中心,而應深入到每一個智能終端,讓AI真正觸手可及。”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在這一趨勢下,廣東已成為國內AI算力產業的領軍者。此外,華為昇騰AI芯片、鵬城實驗室的智能計算平臺、騰訊的大模型訓練體系等,從算力、算法和數據,廣東厚植人工智能發展的沃土。
二
“AI+”戰略落地生根,粵企不斷躍上新臺階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要推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發展,同時支持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這一政策方向,與廣東當前的產業布局高度契合。
近年來,廣東在“AI+智能制造”“AI+新能源”“AI+未來產業”等領域持續發力,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企業。
在廣東,AI為智慧城市裝上“最強大腦”,推動政務、交通、住建、應急、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智慧化轉型;AI驅動智能電動汽車駛入千家萬戶,以華為、比亞迪、小鵬汽車為代表的廣東企業加速推動“智駕平權”;AI還為機器人裝上“超級大腦”,優必選的人形機器人已經能進廠打工,佛山美的集團則已經成為全球前四的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云天勵飛的邊緣智能方案已在多個智慧工廠落地,助力制造業實現更精準地生產優化……廣東的產業數字化升級正在加速,并逐步向全球輸出“中國智造”新方案。
在“AI+”領域最具想象空間的具身智能賽道,廣東也一馬當先。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在接受南都灣財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廣東具身智能產業的發展,最大的優勢便是其完備的產業生態和高度協同的供應鏈體系。“廣東擁有全國最完整的具身智能產業鏈,光是機器人相關企業就超過1000家。深圳的機器人產業早早突破了千億級別的產值,而廣州及周邊地區也匯聚了大量優質企業。整個產業鏈條覆蓋了核心零部件、傳感器、視覺系統等多個關鍵環節,使得廣東企業能夠在研發與生產上形成高效的閉環?!?/p>
加速進化機器人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程昊在接受南都灣財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廣東背靠大灣區的高校資源,能吸引頂尖人才,同時與海外市場緊密對接,具備全球化布局的先發優勢。“未來的具身智能發展路徑,或許會類似早年的PC計算機——從面向開發者,到逐步進入工廠、倉庫,再到辦公、家庭,最終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從人工智能的底層基礎設置,到“AI+”應用,粵企不斷躍上新臺階,引領新發展。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計算等技術的持續演進,廣東有望成為全球智能產業版圖中的關鍵力量。
三
兩會企業家建言獻策,“AI+”如何更好落地?
在全國兩會期間,廣東企業家圍繞“AI+”戰略提出了多項建議,聚焦人工智能如何在產業層面更快、更精準地落地。
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在接受南都灣財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科技制造業是高科技、重資產、長周期的行業,資本投入需求大,權益性融資渠道受限,已成為影響企業創新和行業升級的重要因素。
今年兩會期間,他提交了《關于優化中國科技制造業融資環境的建議》,呼吁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支持體系,放寬股權融資限制,提高大額融資項目的審批效率,助力科技制造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此外,李東生還就AI深度偽造治理和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參保問題提出建議。他認為,人工智能深度偽造技術的濫用可能帶來新的社會風險,應加快出臺相關管理制度,明確平臺和服務商責任,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統一監管標準。
全國政協委員、廣州白云電器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德兆則建議,實施“AI+技能生態”國家行動。開發覆蓋重點產業的虛擬仿真實訓平臺,推廣高危場景沉浸式訓練、精密操作AR模擬等智能工具。建設“全國技能大數據中心”,整合企業用工需求、職工能力畫像、培訓記錄、技能評價等數據,實現精準人崗匹配。
基于在制造領域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近年來的廣泛調研學習,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工商聯常委、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豐禮擬提交一份《關于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結合賦能工業場景的建議》。
吳豐禮認為,我國作為全球制造業大國, 制造業門類齊全、應用場景豐富、市場統一且規模龐大,以及新型舉國體制的獨特優勢,非常有利于機器人的訓練和發展。
他提出,把制造業應用場景作為我國機器人發展的重要抓手,從建立工業應用場景和數據采集中心、積極推進人工智能企業與機器人企業深度融合、構建融合型與創新型人才體系三個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讓智能機器人真正落地制造業,在制造業中不斷進行訓練和反饋,再根據技能成熟度逐步外溢到商業和家用場景,從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真正引領產業發展,將科技成果最快最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
(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