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人形機器人組團“開工”
手舉杠鈴展示力量,變換表情與人互動,精準取物自然靈動,摔倒后能迅速站起……10款“湖北造”且各具特點的人形機器人2月5日在武漢集中亮相。
湖北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推進大會5日在武漢舉行。會前,“勞動者”“楚寶”“天問”“荊楚”“神農”等10款人形機器人戴著喜慶的紅色圍脖,在會場外一一亮出自己的技能和才藝。
人形機器人在現場展示負重技能。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我叫‘勞動者’1號”“新春大吉,萬事如意”……面對提問,1.8米的大塊頭“勞動者”1號從容交流。旁邊的“勞動者”2號在無輔助站立時雙臂舉起10公斤重杠鈴,“勞動者”3號則雙手端著“新春快樂”的卡牌在平地上直膝穩定行走、橫移、倒退。
高大、強壯是“勞動者”系列人形機器人的特點。武漢格藍若精密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熊少華表示,目前“勞動者”正在為變電站巡檢、物料搬運等崗位做準備,預計今年底前就能在一些變電站上崗巡檢。
2月5日,參觀者在觀看展出的人形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緊隨操作員的口頭指令,具備走、跑、跳、摔、滾、爬等多種運動模式的“楚寶”或行走,或奔跑,或靈活調整姿態穿越障礙物,即使被推倒也能自主站起繼續執行任務。向場邊觀眾揮手時,“天問”的那雙“靈巧手”格外引人注意,還能如人手般精準抓取雞蛋、橘子等。
回顧過去,掃地機器人、分揀機器人等早已融入生活和生產。眼下,人形機器人“跑步”進場,站上科技舞臺中央,成為科技競爭的新高地。2024年3月,湖北省出臺“人形機器人突破工程”相關文件,隨后啟動了人形機器人整機和零部件突破工程。目前,湖北省人形機器人產業已集聚一批重點企業,部分成果正加速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此次展示的人形機器人分別由華中科技大學丁漢院士團隊、陳學東院士團隊,武漢大學劉勝院士團隊,以及武漢光谷華匯科技有限公司黃強教授團隊研發。它們不僅具備擬人化的形態,更深度嵌入服務場景,與公共安全、災害救援、智能制造、智慧醫療等領域融合,傳遞出未來科技與人類生產生活相融的美好圖景。
人形機器人在現場被推到后展示爬起技能。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想象一下,如果人形機器人可以微笑著提供服務,是不是讓人感覺更加暖心?丁漢院士團隊研制的“荊楚”機器人,就是這樣一款人形機器人。該機器人搭載了自研的具有20個自由度的仿生類人頭部和高靈敏度電子皮膚,能夠實現視、聽、觸等多模態感知和表情交互。
“它可以在醫院承擔分揀配送藥物、搬運醫療器械等工作,還可以陪伴病人,提供情緒價值。”在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陶波看來,人形機器人是有溫度的,而非冰冷的機器。
有業內人士指出,2025年或是人形機器人商用化量產元年,各界對人形機器人發展亦是滿懷憧憬。
小朋友在觀看展出的人形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頭些天剛看到人形機器人在春晚扭秧歌,今天又在現場見到這么多機器人表演‘才藝’,感覺機器人成‘人’成‘才’路上走得越來越快,離我們越來越近。”現場和機器人互動后,武漢市民肖先生愈加期待它們未來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中。(記者李鵬翔、侯文坤)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