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第一熱詞——AI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納、劉暢、蔣偲
今年深圳兩會的第一熱詞是什么?沒錯,就是時下最火的AI。
深圳兩會上,分別舉辦了兩場“代表通道”和“委員通道”,多名代表和委員走上通道,熱議深圳高質量發展,內容涵蓋人工智能、人才、深港交流等領域。尤其是“AI+行業”,正成為深圳高質量發展的一種新范式。
話題1:AI應用
深圳為民營AI企業提供了機遇
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光科全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濱剛在代表通道上表示,深圳人工智能產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深圳在產業政策、應用場景、產業生態三方面為民營AI企業提供了機遇。
他認為,《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的若干措施》等政策的出臺,為民營企業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如發放“訓力券”“算力券”和“模型券”等。2025年,市區將多渠道籌集45億元政策資金,直接降低中小民營企業在人工智能研發過程中的算力、數據和模型獲取成本。同時,政府還設立了100億元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基金,用百億元基金解決融資難題,有助于企業擴大規模、加速發展。
他指出,2024年底,深圳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3600億元、同比增長約35%,人工智能企業超2800家。大量企業的集聚有利于技術交流與合作,形成產業集群效應,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合作空間。深圳已發布近200個“城市+AI”應用場景清單,涵蓋城市治理、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2025年將再開放100個應用場景,中小民營企業可以積極參與這些場景的建設,將自身的技術和產品與實際應用場景深度融合。
他表示,深圳持續布局高能級創新載體,構建以新型研發機構、創新孵化器、公共服務平臺等為主體的創新生態體系。組建深圳市AI教育聯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等,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擁有一批國家級平臺作為支撐,如鵬城實驗室和鵬城云腦II、III等大型科技基礎設施。高標準規劃建設深圳灣、西麗—石巖等十大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等,為優質初創企業提供低成本產業空間以及算力、模型、語料、資本等創新資源與高效服務。
大力推進“AI+生物醫藥”
讓“AI+中醫”造福市民
深圳市生物醫藥產業已連續多年位列國內前十位,成為國內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高地。
深圳市政協常委、深圳市華因康高通量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盛司潼建議,大力推進AI與生物醫藥產業的融合。他指出,AI與生物醫藥產業的融合,為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強有力的助推器,深圳應當充分利用自身在AI技術方面的優勢,大力推進AI與生物醫藥產業的融合,為生物制藥原研藥、高端診療器械高質量、加速發展提供原始驅動力。他提出要多措并舉為生物醫藥新產品進入市場掃清障礙,同時鼓勵生物醫藥器械科研走出去,成果引進來。
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海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高錦民提出深圳應大力扶持互聯網中醫院,讓中醫AI在防病治病領域造福民眾。他還認為,深圳應大膽探索擴大藥食同源中藥材目錄清單,扶持發展滋補養生產業,鼓勵生成生物技術與藥食同源藥材結合。同時,還應在細胞基因藥品、保健品、化妝品的技術研發和市場應用上大膽創新。
“AI+估值”服務藝術品交易
以“AI+智造”引領千行百業
深圳市政協委員、廣東南天司法鑒定所副所長徐期林就深圳建設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提出建議。他指出,依托深圳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優勢,整合拍賣數據、藝術家指數、市場熱度等信息,開發AI估值模型,讓深圳成為全球藝術品交易“數字交通樞紐”。他建議深圳設立專項研究資金,探索前沿鑒定技術和標準體系,鼓勵高校和企業研發藝術品鑒定技術,逐步形成標準化、可量化、可復制的鑒定標準。
深圳市政協委員、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鄧文俊指出,深圳擁有優越的科技生態和人才基礎,應充分發揮工程化與市場化優勢,將AI快速轉化為全球市場所需的產品和服務,打造“AI+智造”模式,引領千行百業智能化升級。
為此,鄧文俊建議:第一,要大力開放應用場景和推進數據流通共享;第二,要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業和科技青年的創新創業;第三,要建設AI應用的安全保障能力,防范AI大規模應用帶來的風險。
話題2:人才聚集
發揮國際名校校友資源優勢
深圳市政協委員、康膝生物醫療(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鑒墨提出,在當前國際科技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深圳要保持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地位,就必須不斷拓展國際合作渠道,鏈接更多全球優質科技資源。發揮國際名校校友資源優勢,構建高效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平臺,可以成為破解技術封鎖、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路徑。
對此,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支持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設立國際名校校友科技社團。二是打造全球科技合作平臺。通過定期舉辦行業論壇、校友創新大會等活動,推動深圳科技企業與國際名校校友資源的深度合作。三是構建全球科技信息共享機制。建立國際科技前沿動態發布平臺,推動科技情報共享,幫助深圳企業和研究機構掌握最新國際技術趨勢。
構建“優速通”育人模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深圳市政協委員、中山大學深圳附屬學校黨委書記羅燦提出打造“優速通”培養模式,從基礎教育抓起,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具體包含:“優”化協同育人,對接“國優計劃”,與高校建立合作培養關系,實施“一學生多導師”制。“速”構創新課程,加速課程體系建設,結合本地資源開發個性化課程。“通”聯育人資源,打通育人空間壁壘,連接高校、產業和家校社資源,為中小學創新人才培養探索高效路徑。
讓社會組織人才“招得來”“留得住”“發展好”
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市幸福西餅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徐曉萌指出,深圳市現有社會組織10498家,從業人員17.8萬人,深圳社會組織人才呈現年輕化、高學歷的特點,但薪資待遇與高素質人才需求不匹配,面臨著“難引進、發展慢、留不住”的困境。徐曉萌建議:第一,將社會組織人才工作納入深圳市人才體系;第二,搭建社會組織人才服務平臺;第三,加強宣傳,提高社會對社會組織人才的知曉度和認同度。
話題3:深港交流
深圳市政協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簡慧敏建議,優化通關設施的“硬聯通”。在通關模式方面,借鑒深圳灣口岸“刷臉”通關經驗,著力研究河套“一區兩園”白名單制度,實現園區內科研人員自由進出“無感通關”。
加快機制對接的“軟聯通”。建議深圳大力推動在深圳的總部企業以香港為分部,拼船出海。
促進深港交流的“心聯通”。香港金管局正在推動香港轉數快與內地跨境快速支付系統聯網,便利港人北上跨境支付。深圳可率先利用該項政策,提供更利民便企的跨境金融服務。
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百泰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周燦明表示,2025年香港深圳青年總會將重點推動深港青少年交往更廣、交流更多、交融更深,重點開展三方面工作:一是搭建多元學習平臺;二是深化文體交流合作;三是強化社會實踐聯動。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