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都說融合DeepSeek是靠吹牛皮還是有真功夫
最近半個月,車企紛紛宣布旗下的新能源車型已經深度融合了DeepSeek,并且通過視頻或者圖文加以確認。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安、上汽、東風等主流車企均在列。一時間,如果沒有宣布融入的,幾乎都會被理解為再一次落伍于時代。
在此期間,一眾合資與豪華品牌既沒有表態,也略顯尷尬。更何況是還在賣的燃油車,都不知道還能表達什么好。除了繼續強調駕駛的樂趣,以暗諷“自動駕駛沒有樂趣”之外,實在也沒有太強的對比競爭力了。智能化時代本身就是解放人類精力而來的,尤其是減少重復勞動和機械操作。如果還讓人追求駕駛樂趣,那應該在賽道或者原野比較適合。就像騎馬也是有駕駛樂趣的,前提是別在大城市。在充滿壓力和擁堵的大都市,是機器主動服務人,還是人主動操作機器合適,大家都懂。
人工智能的第一步也是“解放”兩字,讓人們能夠快速搜尋到對世界的答案而不必通過漫長的積累、分析、采集與整合。但是DeepSeek及其先驅ChatGPT等,還有更加深層的功能,前者重在現有的知識世界中推理編輯,后者重在無中生有,憑空創造。這些不僅是解放了體力,甚至也解放了腦力和想象力。腦子不好使,AI是天使。
AI的部署解決的不只是重復性問題,還有開放性領域。那么用在車機上,就不僅僅是智能汽車有沒有駕駛樂趣的爭論,還有全方位接管的問題,這一點來說,又把燃油車拋出了幾千里。諸如將DeepSeek部署在新能源汽車車機系統中,可能帶來以下積極變化。
首先就是廠商都在鼓吹的,也能直觀看到的智能化交互體驗升級。通過更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實現多輪復雜對話、上下文理解和方言識別,使語音助手(如導航、空調控制)更擬人化。下一步就是多模態交互,結合視覺識別(如手勢、表情)與語音控制,提升駕駛場景下的操作便捷性和安全性。這一點,很多車企通過接入,都在努力去做。
但是更關鍵的是,它具有自動駕駛與輔助駕駛優化的作用。比如通過AI算法優化傳感器數據融合(攝像頭、雷達),提升車道保持、自動泊車等功能的精準度。深度學習模型可針對復雜路況(如雨雪天氣、夜間行駛)動態調整駕駛策略,提高安全性。此外還能分析用戶駕駛時間、路線偏好、音樂選擇等數據,主動推薦充電站、通勤路線或娛樂內容,自動調節空調、座椅姿態及氛圍燈。
更深遠的,它還能推動車聯網與生態協作。比如V2X通信優化,AI處理車與車、車與基礎設施的數據交互,提升協同駕駛效率(如綠燈通行速度建議)。深度整合城市交通數據,實現動態路徑規劃以減少擁堵,甚至參與電網削峰填谷(V2G技術)。
這些理想圖景的實現,都有賴于車機的算力及硬件支持,涉及外部的,還有城市智能網絡的支持。有一點可以明確,新能源汽車從“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動終端”轉型,通過數據驅動和AI自適應能力,實現安全、效率、體驗的全面升級。在這條道路上,誰是真的深入融合,還需要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看出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誰用得好,用戶一試便知曉。
(文章來源:羊城晚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