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2025醫藥新變量能否助力行業迎來“翻身仗”?
財聯社2月23日訊(記者 王俊仙 鄭炳巽)乘著AI東風,醫藥行業在經歷長達四年的“冰封期”后,行情近期有所回暖。這是否意味著醫藥拐點正加速到來?
相比AI助力將帶來的長期改變,醫藥企業目前更為期待近期或有望出臺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帶來直接改善作用,這也將是夯實A股醫藥行情的重要基底。
財聯社記者采訪的多家創新藥企或有創新藥業務的傳統藥企,都高度認同多元支付體系的支持政策頗為關鍵,包括去年DRGs對創新藥械的(除外支付)政策,今年初吹風的丙類目錄,以及近日網傳的完善藥價形成機制和醫保支持創新藥發展征求意見稿等國內政策,令各藥企頗受鼓舞。
與此同時,地緣政治風險依然存在,但業內對此風險的認知更為客觀理性。
2025年,醫藥行業會觸底反彈嗎?
▌多元支付體系“箭在弦上”
“對我們來說,支付體系的支持政策是最關鍵的,這樣才能確保真正的創新藥在投入巨資研發成功后,實現它的創新價值,有助于整個行業良性循環。”某上市創新藥企董事長告訴財聯社記者。
這種聲音代表了絕大多數行業人士的心聲,“大家覺得今年醫藥行業將會回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到醫保商保、支付多元化正在來的路上”。而從政策層面來說,構建多元化支付體系的支持政策已經“箭在弦上”。
例如丙類目錄的建立,今年1月,國家醫保局對外透露,計劃于年內發布第一版丙類藥品目錄。在藥品范圍上,丙類目錄主要聚焦創新程度很高、臨床價值巨大、患者獲益顯著,但因超出“保基本”定位暫時無法納入基本醫保目錄的藥品。在使用范圍上,國家醫保局將積極引導支持商業健康保險將丙類目錄藥品納入保障范圍。
“丙類目錄對于中國創新藥產業而言將是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情,它意味著多層次、多元化的創新藥支付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成熟。”一位創新藥企業人員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目錄具體實施細節還待落實。“比如,一個創新藥在乙類與丙類目錄之間,是否只能選二選一?兩個目錄之間如何銜接協調?等等。”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近期業內也頻傳丙類目錄將出的消息。
中信證券首席醫療健康產業分析師陳竹告訴財聯社記者,此事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以前整個行業在支付方面的限制打開了,“可能打開的窗戶不太大,但是至少已經把局面打開了。并且在這件事情上,相關部委和醫保局是持支持態度的,這很關鍵。”
事實上,2024年7月出臺的DRG/DIP 2.0方案,已經提出了特例單議機制、除外支付等具體政策,這都對創新藥械支付透露友好信號。
其中,特例單議機制指對因住院時間長、醫療費用高、使用新藥品、新耗材、新技術、復雜危重癥或多學科聯合診療等不適合按DRG/DIP標準支付的病例,醫療機構可自主申報特例單議。除外支付指對符合條件的新藥耗新技術在應用初期按項目付費或以權重(點數)加成等方式予以支持,積累足夠數據后再納入DRG/DIP付費。
去年12月,北京醫保局正式發布了第一批DRG付費新藥新技術除外支付名單。
▌全鏈條和AI賦能爭相發力
更廣范圍的支持或在于全鏈條支持創新藥政策的落地。
去年7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會議指出,要全鏈條強化政策保障,統籌用好價格管理、醫保支付、商業保險、藥品配備使用、投融資等政策。
在該實施方案具體細則尚未公布的基礎上,北京、天津等地先后出臺支持創新藥政策。而且,近期網上進一步流傳出《關于完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完善藥品價格機制意見》)和《關于醫保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第二輪征求意見稿)(下稱《支持創新藥發展措施》)兩份文件。
其中,《完善藥品價格機制意見》明確指出,將以有效競爭為基礎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引導醫保藥品價格運行在合理區間,規范非醫保藥品自主定價,大力支持高質量創新藥發展,充分發揮醫保基金戰略性購買作用,更好發揮商業健康保險多元支付功能。預計到2027年,藥品價格形成機制成熟定型。
《支持創新藥發展措施》則更加聚焦創新藥領域,指出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完善創新藥支付標準和價格管理,健全多元支付渠道,為創新藥拓展更大市場空間,同時也再次點名丙類藥品目錄,表示將以創新藥為重點設立丙類藥品目錄。
業內認為,《支持創新藥發展措施》或是對2024年國常會審議通過的《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的進一步落實。陳竹則表示,《完善藥品價格機制意見》正在探索新的價格機制,很有可能未來醫保集采定價將不再“唯低價論”,使得產品能夠在質量和品牌方面與價格達到一個平衡。
除了上述兩個網傳政策的影響外,近期AI對醫藥的催化也備受矚目。
陳竹表示,AI在醫療領域的爆發,為這個行業提供了更多可想象的空間。他認為,“醫療是一個具有豐富數據且還沒有絕對開源的領域,因其垂直程度很深,AI難以在短時間內窮盡,因此具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在政策支持上,我國自2024年以來已經連續出臺多個政策推動AI醫療的發展。
其中,2024年11月,國家醫保局將AI輔助診斷技術納入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同月,國家衛健委等部門聯合發布《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明確了醫學影像智能輔助診斷等80多個細分領域的基本概念和應用場景。次月,2024中國醫學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舉辦,啟動了中國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創新產業聯盟。
▌外部因素更具可掌握的確定性?
在國內政策以外,外部地緣環境也在過去的一年時間內頻頻擾動我國醫藥行業。這其中包括加征關稅、《生物安全法案》等。
2024年5月14日美國白宮正式發表聲明,將進口自中國的注射器和針頭的關稅從0%提高到50%,其他如口罩、呼吸器等防護設備的關稅也將從0%-7.5%提高到25%;9月13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宣布提高部分產品加征關稅稅率,其中,醫用手套等產品均被大幅加征關稅。
但這些關稅目前尚不影響部分企業出海的動作。英科醫療方面曾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公司并不會因此削減美國市場布局,計劃進一步加大對北美市場的開拓力度。
而據媒體最新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一次非公開會議上警告制藥商關稅即將到來,并表示企業應盡快將海外生產轉移到美國。
某醫療器械行業分析師認為,從2018年至今,很多中國企業為了避免關稅影響已經在海外建廠,關稅會重塑整個供應鏈格局,但對需求端影響沒那么大,中國制造業的先進性、成本包括工程師紅利等,所以出口這塊可能還會有一些擾動,但是對整個醫藥大盤的影響應該相對還好。還有知名研究員認為,關稅的事情最終還是要通過談判解決。具體的藥物,可以通過license-out的方式。
在CXO行業,或為應對可能卷土而來的《生物安全法案》,去年12月,藥明康德(603259.SH)將美國和英國的WuXi ATU業務全部出售給一家美國股權投資基金Altaris。今年1月,藥明生物(02269.HK)亦宣布與默沙東達成協議,將全資子公司藥明海德在愛爾蘭的疫苗工廠出售給默沙東。
CIC灼識咨詢創始合伙人侯緒超表示,我國已經國際化的CXO龍頭,在應對國際局勢上已有所動作,比如通過剝離一些敏感國際業務實現避嫌,進而保住主干業務。而還沒有國際化的CXO,也將隨著中國企業出海的步伐,在提供服務的同時一起成長。
今年1月,里昂對藥明生物的看法變得更加積極,認為《生物安全法》的影響將從去年的不可預測轉為今年的可控。
陳竹也認為,中美關系與《生物安全法案》等對醫藥行業的影響,在2025年也更具確定性。“這一屆美國政府是可以圍繞某些議題展開談判的,不管最終是以關稅的形式,還是以簽訂新協議的方式,相信中美兩國能夠在生物醫藥方面找到共同點。”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