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展望科創板及科技創新下一步如何發展|聚焦長期資金入市④
《科創板日報》2月20日訊(記者 曾樂 邱思雨 陳俊清 黃修眉 余佳欣 吳旭光 郭輝) 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科技創新已成為重要議題之一。
科創板作為融合科技創新、戰略新興產業與資本市場的重要樞紐,既是科技創新進程中的受益者、實踐者,也是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及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的推動者。
如何更好推動科創板及科技創新下一步發展?近日,多位科創類龍頭企業家、機構人士、專家學者接受了《科創板日報》記者的采訪,提出相關建議。
▍2025年全國兩會建議:堅持硬科技+長期資本埃夫特董事長、總經理游瑋建議:
當前,隨著DeepSeek等國產AI大模型技術的崛起,為科創產業及資本市場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AI紅利”。
阿特斯總裁莊巖建議,
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表示,
道通科技董事長、總經理李紅京表示,
2024年11月15日,中國證監會曾發布《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10號——市值管理》,明確上市公司可以結合自身情況,綜合運用7種方式促進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合理反映上市公司質量:一是并購重組;二是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計劃;三是現金分紅;四是投資者關系管理;五是信息披露;六是股份回購;七是其他合法合規的方式。
對于科創板上市公司在市值管理等方面的完善舉措,申萬宏源研究首席分析師彭文玉建議: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認為,
▍“科創家”歷年全國兩會獻言科創板自2019年7月正式開市以來,作為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不僅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企業,為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其制度創新設計亦敢為眾先。
科創板自設立以來,通過一系列制度創新為科技企業提供了融資便利。注冊制的全面實施成為科創板的一大亮點,簡化上市流程、提高審核效率。同時,科創板還推出了差異化的上市標準,允許未盈利企業、特殊股權結構企業和紅籌企業上市,進一步拓寬科技型企業的融資渠道。
近年來,相關部門持續優化科創板多項制度。其中,2024年6月19日,“科八條”發布,在強化科創板 “硬科技” 定位同時,“科八條”要求嚴把上市入口關、優先支持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領域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企業上市,優化新股發行定價機制、上市公司股債融資制度,且在支持并購重組、完善股權激勵制度、完善交易機制、加強上市公司全鏈條監管以及營造良好市場生態等方面做出了詳細規劃和安排。
鼓勵科技創新企業的并購重組政策的出臺,有效促進了行業資源的優化整合,加速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股票增持回購專項貸款的推出,為上市公司提供了資金支持,增強企業對自身價值的信心,進一步激發市場的投資熱情。
截至2025年2月19日收盤,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已達585家,總市值達68644.11億元。
從市場表現來看,科創板在多個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據《科創板日報》記者統計,自“科八條”發布以來至2025年2月19日,共有114家科創板公司披露回購預案公告;并購重組市場日益活躍,累計重大資產重組約為6例。
在已披露的2024年業績預告/快報的科創板公司中,取預告營收、凈利潤中值,超150家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其中中芯國際總收入最高,達577.96億元;智翔金泰營收同比增長幅度最大,達2387.08%。歸母凈利潤方面,超160家實現盈利,全年凈利潤最高同樣為中芯國際,為36.99億元,百利天恒以36億元緊隨其后;超170家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思特威以2671%的增幅拔得頭籌。
從歷年全國兩會來看,科創類龍頭企業家對于科創板發展給予高度關注,并提出諸多建設性建議。
2022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神州細胞董事長謝良志重點關注了優化科創板上市創新企業融資渠道等問題,并提交相關提案。謝良志表示,科創板推出后,已有眾多高科技公司掛牌上市,其中包括大量未盈利的創新型企業。他建議,針對未盈利創新型研發企業的特殊需求,制定和優化上市企業再融資政策,加快審批流程,減少不必要的限制。同時,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允許大股東的上市公司股權進行質押,用于支持企業發展的銀行貸款。
2021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長戴立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應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建議科創板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進一步強化科技屬性,支持更多硬科技企業上市;進一步完善發行定價機制與監督機制,營造更為良好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環境。
2019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小K注:雷軍同時是科創板公司金山辦公的名譽董事長)提交了三份建議,包括《關于布局5G應用、推動物聯網創新發展的建議》、《關于提高創新能力、大力發展商業航天產業的建議》和《關于進一步深化落實信息無障礙建設的建議》。彼時,雷軍建議,設立扶持民營商業航天的國家發展基金,支持和鼓勵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推動民營商業航天產業鏈的完善和產業生態的構建。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