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鏡深入消費級市場:購買者多為嘗鮮產品同質化亟待解決|一線
《科創板日報》1月28日訊(記者 唐植瀟) 2025年,AI眼鏡依舊是巨頭布局的重點。
有消息稱,小米將會在2月份的發布會上,與小米 15 Ultra一同推出AI眼鏡產品,該產品將由山東某AR/VR領域龍頭企業獨家代工,這家企業同時也是AR/VR/AI眼鏡品牌Meta的供應商。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除小米外,目前已經有阿里、三星、華為等行業巨頭進入到AI眼鏡行業,同時業內還崛起rokid、雷鳥等新興公司。中金公司近日發布研報指出,經過多輪產品迭代,AI眼鏡的成功范式或已初現端倪。報告預計,2024年AI眼鏡的出貨量將達到約200萬部,市場滲透率約為0.1%,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36.5億元。
不過,有從業者指出,當下AI眼鏡市場看似熱鬧,但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而手機廠商的入局,有助于解決此前AI眼鏡應用生態構建的困局。
嘗鮮購買者為主,線下體驗店等待大規模鋪開根據IDC的數據,在AI眼鏡的企業采購和商務應用場景中,約25%的購買者為商務人士,他們主要用于提升工作效率、商務溝通和移動辦公等場景。
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AI眼鏡要想下沉到消費端,先讓目標用戶有體驗的機會是其中的關鍵。“AI眼鏡具有諸多復雜且先進的功能,如實時翻譯、語音交互、AR導航、圖像識別等。消費者只有在實際體驗中,才能真正了解這些功能是否便捷、準確和實用。”
民生證券在近期的研報中也指出,智能眼鏡若要觸達更多消費者,仍需配合遠/近視解決方案,線下眼鏡零售商具備專業的驗光設備和視光人員,為目前消費者配鏡的主要場所,未來在智能眼鏡配鏡環節中或將仍為消費者優先選擇的渠道。
雷鳥眼鏡相關負責人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目前雷鳥V3 AI拍攝眼鏡確實火爆,目前樣機都比較緊缺。銷售渠道上面,除了線上,我們主要是與眼鏡店合作的,部分店內會有樣機展示。”
《科創板日報》記者走訪了深圳地區的博士眼鏡店,對方表示:“產品需要進行定制,并不能在店內直接購買。定制好了之后,然后再去預定的分店取貨。現在預定還要排隊,最快需要等到3月初才能提貨。”
該名店員還補充道,現在(雷鳥)廠家自己都缺貨,雖然并不是每一個門店都接受預定,但樣機齊全的門店非常少。“目前我們店內共有三款可以預定,包括雷鳥Air 2S,雷鳥V3還有界環AI智能眼鏡。”
某智能眼鏡品牌廠商相關負責人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目前來看,購買智能眼鏡的用戶基本都是一些科技愛好者。我們在做AR/VR眼鏡的時候,積累了一批忠實用戶。他們也會購買我們的智能眼鏡。”
他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除了眼鏡店之外,目前AI智能眼鏡的鋪貨范圍局限在如順電一類銷售數碼產品的門店。“我們接下來的目標是在大型商場鋪貨,像韶音這類運動耳機一樣,租一些小攤位,爭取覆蓋更多的消費人群。”
相較于AI眼鏡品牌向線下鋪貨以吸引顧客體驗并促成交易,一些門店老板認為目前消費級AI眼鏡仍然有待發展,其中售價是最為關鍵的因素。
《科創板日報》記者走訪了深圳的華強北,門店老板告訴記者:“目前華強北里還沒出現過AI眼鏡一類的產品。如果是AI翻譯一類的產品,眼鏡的產品形態并不具備優勢。因為翻譯內容僅佩戴者可見,還需要另一個手表做揚聲器傳達翻譯內容,產品價格就會上去,并不劃算。”
另外一位主要代理某智能耳機的門店老板則認為:“這種搭載了大模型的售價也高,并不是每個人都想佩戴眼鏡,當下買智能眼鏡的更多是嘗鮮。耳機的適用范圍就廣多了,基本人手一副,并且價格也比現在的AI眼鏡要低。”
中信證券認為未來消費者為AI智能眼鏡買單的核心是,通過軟硬件一體(近眼顯示+全天候耳機+攝像頭+AI),實現瞬時連續AI響應,但同時AI智能眼鏡也需要做好基礎的眼鏡功能和低成本。
AI眼鏡帶動供應鏈增長有關注AI眼鏡的投資人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相較于傳統眼鏡產業鏈,AI眼鏡產業鏈涵蓋的供應商種類更多,并且AI智能眼鏡短期內出貨量僅百萬級別,并非所有產業鏈都能均等受益。“從相關產品的零部件占比來看,芯片、充電盒、結構件、OEM、傳感器等模塊的成本占比較高。因此價值量較大、成本占比較高的環節更具關注價值。”
AI眼鏡上游涵蓋芯片、傳感器、存儲、顯示模組、光學模組等關鍵零部件領域,多家上市企業的業務都有涉及。
以AI眼鏡的“大腦”計算芯片為例,包括玄恒科技、瑞芯微等企業主要業務涉及到AI眼鏡計算芯片設計。
數據顯示,恒玄科技預計2024年度歸母凈利潤4.5億元到4.7億元,同比增長264%到280.18%,創歷史新高;瑞芯微預計2024年歸母凈利潤5.5億到6.3億元,同比增長307.75%到367.06%。
歌爾股份為智能眼鏡提供麥克風等組件,并且還具備AI眼鏡的代工制造能力;韋爾股份則提供的圖像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
海凌科生產的十軸姿態傳感器模塊可用于虛擬現實、頭戴顯示器等可穿戴設備;敏芯股份推出了具備高信噪比、高AOP性能,且適用于人工智能的MEMS麥克風。
此外,兆易創新通用NOR Flash產品,常用于存儲AI眼鏡運行的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京東方、深天馬的AMOLED、TFT-LCD等顯示技術,可應用于AI眼鏡。
同質化嚴重,軟硬件結合仍是難題雷鳥創新創始人兼CEO李宏偉曾公開表示,雖然AI眼鏡市場迅速升溫,大量廠商密集涌入,但大部分產品的思路就是普通眼鏡搭載AI、音頻耳機模塊、攝像頭模塊等功能。
李宏偉認為,現階段要把產品體驗做好,需要做很多的定制化工作。“當下AI眼鏡市場看似熱鬧,但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AI眼鏡的潛力遠未被充分挖掘,在視覺、音頻等技術方面以及場景拓展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目前,業內主流的做法是集合大模型做探索。據《科創板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AI眼鏡大都采用的是通義千問、文心一言、GPT-4o、WAKE-AI、云天天書、訊飛星火等大模型。
但這還遠遠不夠,AI眼鏡廠商如何構建應用生態,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市面上的AI眼鏡雖有拍照、語音交互等功能,缺乏像智能手機那樣豐富多樣的應用生態,難以形成持續的用戶吸引力。
閃極創始人張波就曾透露,小紅書和抖音都拒絕了向AI眼鏡開放接口,這些產品將無法在社交平臺上直播。“AI眼鏡市場亟需融入平臺,擴大“朋友圈”,以化解產業瓶頸。”
因此,小米、三星、華為等手機大廠對AI眼鏡的布局,讓業內關注。
有業內人士指出,手機與主流社交平臺聯系緊密,手機廠商入場后,可利用自身影響力和資源,推動社交平臺對AI眼鏡開放接口,解決當前AI眼鏡無法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直播的問題。“手機廠商擁有龐大的軟件開發者社區和應用商店,可吸引開發者為AI眼鏡開發更多專屬應用,拓展辦公、娛樂、教育等場景。”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