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獻計獻策推動AI產業發展創新聯合體瞄準高精尖
【深圳商報訊】(駐穗記者張瑩)在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人工智能”相關話題成為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數據顯示,以深圳為首的廣東人工智能發展居全國第一方陣,核心產業規模達1800億元,6年內經歷了超六倍的快速增長,發明專利授權量全國第一,已經初步構建起“軟硬件開發+核心技術研發+行業領域智能化”的全產業鏈條。
具體在深圳,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達2200余家,產業規模超3000億元,形成了涵蓋華為、騰訊等龍頭企業,云天勵飛、元象科技等高成長性企業,以及一大批初創企業的“雁陣式”梯隊。上月印發的《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的若干措施》,以超常規力度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推動深圳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的建設。
九三學社廣東省委會在《關于加快發展人工智能培育壯大廣東新興產業》集體提案指出,為促進廣東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持續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旗艦項目,圍繞高端AI芯片、算法架構、大模型等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提高芯片計算能力,降低芯片生產成本。
提案建議,廣東要積極開展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推進深圳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人工智能重要科研平臺,聯合港澳優勢科研力量形成“創新聯合體”,開展前沿性、顛覆性研究;大力支持龍頭企業構建“芯片+算力+模型+場景+生態”的全鏈條賦能能力和創新應用,推進國產軟硬件及應用場景開發適配。支持光明實驗室優化升級,依托“鵬城云腦III”聯合華為公司共同打造國產算力生態。
在省內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家人工智能學院。推動人工智能與其他學科間的大交叉、大融合,吸引國內知名高校在粵港澳大灣區落地創新領軍工程博士項目,多渠道培養人工智能專業人才。
民革廣東省委會《關于拓展“AI+制造”應用場景,推動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提案提出,不少地方政府或企業都存在AI“一窩蜂”現象,高估技術升級改造帶來經濟效益,而忽視顯性和隱性的成本,建議要結合各行各業特點、AI技術發展情況,客觀調研企業開展AI改造必要性、可行性,科學評估升級成本和效益,防止過熱現象。
(文章來源:深圳商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