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長安汽車總裁王俊:長安人三次創業創新從“找米下鍋”到“技術攻堅”

長安汽車總裁王俊:長安人三次創業創新從“找米下鍋”到“技術攻堅”

中國經營報    2025-01-09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長安汽車也有幸參與到這一輪汽車產業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近日,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長安汽車總裁王俊說道。

  20世紀80年代初,老一輩長安人面對當時汽車產業“缺輕、少重、無微、沒轎”的現狀,敏銳發現機會,在“無人、無錢、無技術”的艱苦條件下,自籌3500萬元資金,通過技貿合作方式,進入汽車領域,拉開了第一次創業的序幕。

  在談到第一次創業時,王俊感慨老一代長安人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帶領長安汽車實現從0到1的跨越。“40年的歷史長河中長安汽車一共經歷了三次創業,從‘找米下鍋’到‘技術攻堅’,長安人始終堅持技術創新驅動發展。”

  在與王俊交流的過程中,他多次提到“創新”“科技”“智能”。新一輪的能源與技術革命已悄然打響,時代將帶領長安汽車走向哪里?

  正如格林德在《語言程式學概論》中寫道:“能夠感知的地圖往往是有界的,而創新者們正沖破確定性靜態正確的天幕,去探尋那本就沒有疆域的地圖,未來已來。”

  “中國第一批微型汽車下線”

  1984年11月15日,對于長安人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長安牌SC112微型廂式貨車和SC110微型載貨汽車下線,這是中國第一批微型汽車。

  “第一次創業始于1984年,老一代長安人敏銳地發現,市場上‘缺輕、少重、無微、沒轎’,于是以市場為導向,走差異化的發展道路,開啟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王俊談道。

  回溯20世紀80年代初,長安汽車積極響應“軍轉民”的國家戰略,從軍工企業轉型為涉足民用汽車領域的企業。在王俊看來,老一輩長安人的這次創業是為了“求生存”不得不“找米下鍋”。長安人通過拆解車輛研究,成功制造出仿制樣車,邁出了技貿合作的關鍵一步。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長安人始終堅信發展才是硬道理。“21世紀初,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要求也開始發生變化,出現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是私家車的普及,于是長安汽車開啟了第二次創業,由微車引領者義無反顧地向打造主流乘用車自主品牌轉型。”作為第二次創業的參與者,王俊回憶起那段奮斗史時仍記憶猶新。

  2003年,為了滿足大眾日益高漲的私家車出行需求,長安汽車從以商用車為主的企業,正式進入乘用車領域,開啟了第二次創業。從2001年第100萬輛汽車下線,到2021年第2000萬輛汽車下線,長安汽車成為全國第一個跨過2000萬輛的自主品牌。

  在王俊看來,作為第二次創業的親歷者,他見證了長安汽車從有到強的發展史。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逐步成長為世界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創新高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定要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

  長安人早就明白,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掌握關鍵的、核心的、基礎的技術,才是中國汽車產業最為扎實、有效的發展破局之道。

  2023年,長安汽車全年研發投入90.0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的5.95%。王俊表示:“目前長安汽車有70000多名員工,技術研發人員共18000人,占比超過20%。”

  在技術、人才雙重儲備下,2017年長安汽車開啟并實施第三次創業——創新創業計劃,逐步確立新能源“香格里拉”、智能化“北斗天樞”、全球化“海納百川”三大計劃,向著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

  王俊認為:“總書記的話一錘定音,也為企業的發展錨定了方向,如果企業的戰略和國家的戰略相匹配相適應,就會產生雙向激發的效應。”

  “供需兩側變化激發市場活力”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下,新汽車產業演進成為新興科技產業,供給側和需求側的變化賦予汽車更高價值。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快速迭代,汽車已經不再是過去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成為集成高科技的智能移動平臺。這些創新技術正在徹底顛覆傳統汽車設計、駕駛體驗以及整個交通出行的模式。

  “過去,汽車作為一個機械產品是用來提高人們的出行效率,滿足日常生活需求。而現在汽車成為移動的家,所有信息的交互都能在這個空間完成。根本原因是供給側和需求側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王俊表示。

  他認為:“供給側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技術突破,芯片成為汽車核心要素,能源的提供方式也發生改變。而在需求側,汽車從單一的出行工具變成了可以寄托精神需求的空間載體。”

  在王俊看來,當前有三類“剛需”推動汽車產業生態向著智能低碳新生態演變,即“出行、能源、信息交互”。

  “當前大眾的出行需求已經不再滿足于從A地到B地的位移,而是通過智能化、網聯化,讓更多元、更個性的出行體驗成為一種基本要求。”王俊談道。

  他進一步指出,隨著大眾環保意識逐漸增強,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需求大幅增長。而科技發展拉動消費市場對數智汽車的需求,用戶期待汽車能夠像智能手機一樣,實現終端信息互聯互通。新能源汽車只是序章,數智新汽車才是未來。

  “供需兩側的變化激發市場活力,同時也導致企業競爭加劇。”對于當下的競爭,王俊用“慘烈”來形容。正如他所言,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持續升級導致新能源汽車的迭代周期縮短,供給側的軟件化水平需要不斷為產品快速迭代提供解決方案。

  這些年,長安汽車不得不拼命“卷技術”來應對市場競爭。先后成立16個技術、產品研發中心,17家科技公司,打造1.8萬人技術研發團隊,累計掌握自然交互、高階智駕、三電研測等2251項關重技術。

  “隨著行業的發展,這種競爭格局一定會走向穩態,如果不走向穩態,汽車產業無法做到可持續發展。相信通過市場調節機制,企業將會逐步走向規范競爭的市場。”王俊表示。

  “未來AI重新定義汽車”

  科幻電影《全面回憶》中,主角駕駛飛行汽車在未來城市中飆車的情節讓人印象深刻。如今,科技進步讓我們在科幻片中看到的場景逐漸走入現實,一場屬于智能汽車的變革正在悄然顛覆著我們的生活。

  2024年廣州車展上,長安汽車首次提出了兩個空前的概念——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

  “長安不僅要造機器人, 還要造飛行汽車,布局海陸空立體交通解決方案。在機器人領域,將開展類人機器人、汽車生態機器人等相關產業布局。”隨著這個規劃落地,長安汽車計劃在5年內投入超500億元,2026年前推出長安飛行汽車產品,2027年前發布人形機器人產品,加速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

  “長安汽車正在用軟件定義+AI賦能,把新汽車重新定義一遍。”王俊表示,“目前的競爭會加速推動汽車產業與AI,包括通訊5G,下一代通訊技術、能源、數據等新要素深度融合。”

  在王俊看來,第三次工業革命互聯網發展,實現了信息的高效互通,AI會推動個體智能升級為群體智能,最終引領汽車產業革命驅動汽車成為可進化的智能汽車機器人。

  為了給產業賦能,長安汽車打造了一個數智工廠。王俊透露:“這是一座全域5G數智AI柔性超級工廠,標志著長安汽車邁入了智能制造的新時代。數智工廠以全制造流程數字化為目標,廣泛應用5G、AI、數字孿生等40余項先進技術,擁有數據采集點超27萬個、5G卡點近1400個,2000多個機器人手臂全部實現聯網,制造全過程數字化。”

  “必須具備全球領先的創新技術。科技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只有通過先進技術的搭載和賦能才能形成新質生產力,才能創造出面向未來的數字產品,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生態。”王俊說道。

  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同時,長安汽車也秉持著開放合作的心態加速全球化步伐。王俊表示:“我們將在全球化背景下堅定推進合作、開放、融合,堅持開放合作和自主創新相結合,以海納百川的心態邁向汽車產業發展的全新階段。”

  在采訪的過程中,王俊給記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個長期的樂觀主義者。“長安汽車歷經40年的發展,在三次創業創新中傳承狼性拼搏的精神,肩負引領汽車文明,造福人類生活的使命當擔。我們始終堅信中國汽車產業將崛起于世界之巔,而長安汽車定會成為一個真正的世界級品牌。”他說。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報)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