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行業應用 > 大模型“卷”向深度,銀行業一大批金融“智能體”出現

大模型“卷”向深度,銀行業一大批金融“智能體”出現

新火種    2024-11-16


展會現場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付樂 上海攝影報道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智能體”被看作人工智能未來最好的應用方向。

螞蟻集團董事長兼CEO井賢棟在本屆人工智能大會上表示,通過專業智能體的深度連接,Al會像互聯網一樣,帶來服務的代際升級。

會上《華夏時報》記者觀察到,不少適用于金融業的智能體亮相,并開始用于個人理財、風險評估等場景。

“銀行業大模型的應用正逐步展開,未來有望形成局部領域的智能體,最終實現銀行操作系統的整體智能化。”7月7日,畢馬威中國銀行與資管行業CIO咨詢主管合伙人柳曉光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大模型開卷AI Agent

井賢棟認為,如同移動互聯網時代App是典型應用一樣,在大模型時代,智能體是新的應用范式,專業智能體是大模型落地嚴謹產業的有效路徑。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在大會上表示,智能體是開發最簡單的AI應用,也是我們最看好的AI應用的發展方向。

所謂“智能體”(Agent),是指人工智能代理,基于大模型技術,具有獨立思考和行動能力。不同于傳統的人工智能,智能體具備獨立思考、感知、分析、決策和執行能力,能夠逐步完成目標任務。

金融業屬于高度規范化和數據密集型行業,智能體具備自我進化的能力,能夠通過持續學習不斷演進,迅速響應金融市場變化,如市場波動或政策更新。

中科聞歌副總裁汪小東指出,當前金融業涌現出一大批金融智能體,多用于投資組合優化、市場趨勢預測、高頻交易模擬、金融風險管理等場景。未來Agent將朝著多智能體協作、可進化智能體等方向發展。

以投資研究智能體支小助為例,學習金融專家的分析推理框架后,在接到不同的投研任務時,它會動態學習專家的思考方式,模仿專家的思路進行分析和生成,背后就是依靠專業智能體框架。

在金融領域,AI智能體正在向普通人提供低門檻的服務。例如支付寶智能助理是一款基于螞蟻集團百靈大模型研發的AI Agent。記者向AI金融助理提問,“請準備一份適合年輕人的投資方案”,它給出了“考慮到年輕人的特點,投資方案應平衡風險與收益”,并給出了5條投資建議。展臺工作人員介紹到,讓每一位投資者都擁有一位“私人理財專家”是支付寶AI金融助理的目標,只需一部手機,用戶就能獲得行情分析、持倉診斷、資產配置和投教陪伴等服務。

展會上智能助理介紹

AI Agent不僅是個人用戶的金融助手,也在B端展現出巨大價值。記者注意到,會上有不少創新型公司發布了AI智能體相關應用,助力金融業各細分領域數智化升級。

如無限光年與證券公司合作推出AI投研助手。借助新一代可信技術,這一投研助手在國內實現了用大模型深度解讀企業財報,為分析師等專業人士提供包括信息總結分析、范式寫作和精準搜索在內的一站式功能。

另外瀾碼科技與華為昇騰聯合發布了“瀾碼智能體一體機”,為企業用戶提供智能體平臺,便利金融機構快速構建和部署自定義的AI Agent。

例如在銀行的信貸審核過程中,原本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去查看企業的基本情況,如股東信息、公司章程以及現金流量表等,現在可以通過瀾碼AskXBOT平臺構建的Agent,自動收集、整理和分析這些信息,節省了客戶經理80%報告撰寫時間,降低了客戶資料審核的錯誤率。

智能體助力實現“超級自動化”

當前,AI正迅速滲透到金融各個領域,其中智能體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銀行業,大模型的應用正逐步展開,未來有望形成局部領域的智能體,最終實現銀行操作系統的整體智能化。”柳曉光表示,目前中國銀行業正處于嘗試階段,大模型的引入將推動業務流程的實質性變革。

例如郵儲銀行推動“郵儲大腦”從感知、洞察向生成創作轉型升級,加快虛擬營業廳、智能業務助手、數字客戶經理等場景推廣應用力度;建設銀行啟動“方舟計劃”,推進金融大模型建設工程,推進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市場營銷、投研報告、智能風控等場景的應用。

除了銀行,智能體在金融科技領域也有很強的適用性,涉及移動支付、機器人顧問、個性化金融服務等。比如利用智能體分析社交媒體數據和其他非傳統數據源,從而建立更全面的信用評分模型。

匯付天下董事長兼CEO周曄表示,未來的世界是一個個智能體連接的世界,快速將軟件替代。同時檢索增強生成轉變到智能體,所有的流程都可以自動編排,從而實現“超級自動化”。

周曄舉例到,當前不同平臺發放了大量營銷券,某冷飲公司要在60多個平臺上核券,每年因為核券對不清的賬,損失可能超過千萬元,現在利用連接自動對賬,可以秒級完成。而面對報表,相信未來所有中小企業的報表都是由機器自動生成。

馬上消費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陸全則認為,一個更加智能的智能體,也引入了新的風險,特別是在數據生成、處理、決策和工作流程中的管控難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風險管理不應與技術發展相對立,應視為技術進步的組成部分,需要在發展中不斷調整和優化。另一方面,由于智能體“變異性”非常強,因此在人工智能的治理過程中不能一成不變,不然就是刻舟求劍。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張志偉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