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行業應用 > AI賦能教育新業態“2023教育盛典”向新而行重塑教育之力

AI賦能教育新業態“2023教育盛典”向新而行重塑教育之力

新火種    2024-01-02

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建設情況如何?AI+教育對未來人才培養提出哪些挑戰?12月14日,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聯合主辦的“新浪 微博2023教育盛典”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和教育從業者共同探討AI浪潮下教育、教學新趨勢、新變化。

變革中的未來教育要處理好三個關系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在開場演講中指出,教育必須因時而變,順應時代的需要。但變革中的未來教育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處理好技術手段和教育目的之間的關系。技術是手段,但是育人的目的不會變,教育傳承知識、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本質不變;二是處理好線上教育和傳統教育的關系。信息技術不是來取代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傳統教育中有效的方式要繼承;三是處理好虛擬和現實的關系。虛擬世界引入教育中能夠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感受到更廣闊的世界,但現實是復雜的、具有不確定性的,要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親身體驗、開闊視野、增加智慧。

AI+教育對未來人才培養提供多重路徑

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對社會和經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小學階段的人工智能教育作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一直是國內外教育界和政府部門關注和推動的熱點話題。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考試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王本中介紹,在國家層面,教育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將人工智能課程列為必修課、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三個層次。與此同時,義務教育階段課程也規劃了小學、初中人工智能課程內容。在上海徐匯區教育局指導下,未來科學城校外人工智能課程中心已經落地實施,為人工智能人才早期培養貢獻力量。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生成內容的AIGC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未來需要怎樣的新型人才?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沈陽提出了“四能教育”的理念,即低能到高能、單能到多能、多能到超能、超能到異能。借助AI,學生能迅速學會創作繪畫、樂譜、雕塑的二維圖像等。沈陽表示,實驗室搭建了一個用于AI教育教學的平臺,盼望與全國高校及中小學探討,尋找到運用AI進行教育的更好路徑。

后“雙減”時代,做好教育“加減法”

在論壇環節,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羅德宏與北京十三中黨委書記、校長唐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艷,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特邀項目研究員韓謹,北京舞蹈學院資深教授、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素質素養綜合發展委員會會長張朝霞,圍繞“后‘雙減’時代的教育‘加減法’”展開對話。

唐挈認為,家校關系要做到“三減三增”,即家教關系減少分歧,增加培養學生命運共同體;減少感性,增加培育孩子理性的因素;減少功利,增加對一些慢變量的關注,例如良好習慣、意志品質等。

在孫宏艷看來,“雙減”之后,父母要給學生加睡眠時間,促進孩子情緒、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提升免疫力;其次要加運動,培養孩子更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再次要加勞動,引導孩子通過勞動學會感知;最后還要加休閑,研究發現,孩子如果有自主休閑的時間,更有利于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作為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者,同時也是教育博主的韓謹,分享了3個孩子的教育經歷。在她的倡導下,設計出了移動的村莊,讓孩子和父母都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增強適應性和人際連接性,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張朝霞則建議,要給學校、學生、家庭以及各種教育機構準備的時間,讓孩子慢慢地長大。

(鄭祖偉 張夢媛)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