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教育本位善用“AI教師”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fā)展,“AI教師”“虛擬教師”等逐漸成為現(xiàn)實,走進中小學課堂。在多種信息技術的綜合作用下,“AI教師”可以更為精準、高效地開展教學工作,為學生答疑解惑,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效果。與此同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近日發(fā)布了首份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AI)在教育和研究中的應用指南》,在肯定AI的同時,呼吁規(guī)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以應對有關技術所引發(fā)的挑戰(zhàn)。這種提醒非常及時。
“AI教師”在產(chǎn)生諸多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如一把雙刃劍,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給學生的成長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因此,為了用好“AI教師”,一些問題值得注意。教師本身不能缺位。教師是教育的重要主體,是教學工作的承擔者,同時也是學生心靈的呵護者與成長的陪伴者。“AI教師”借助多種信息技術,可以實現(xiàn)精準教學、有效教學,也能與學生進行一定的互動。也許在不遠的將來,“AI教師”亦能借助各種科學技術,了解學生并與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溝通。
但需要注意的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一些看似細枝末節(jié)卻無法使用技術設備探測到的部分,可能恰恰構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甚至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在這些方面,“AI教師”可能永遠無法替代教師。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教師雖然可能不需要時時在場,但是一定不能離開學生成長的場域。學生不能缺位。學生是教育活動的另一個主體。“AI教師”可以借助技術以及呈現(xiàn)出來的各種數(shù)據(jù),對學生畫像,并據(jù)此因材施教。
不可否認,這一技術可以讓教師和學生更加了解自我,實現(xiàn)學識上的精準增長。但是,對學生的了解,不能僅依賴于技術畫像。學生作為情感豐富的人,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情感乃至內心的波動,均會影響對知識的接受程度以及未來的個人選擇與發(fā)展。因此,那些不能被技術所監(jiān)測或者不能表征為數(shù)據(jù)的感受、反饋等,對于學生成長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也正因如此,即使看似非常全能的“AI教師”進入教育教學,也不能完全呈現(xiàn)學生的樣貌、述說學生的需求。
學生仍舊是需要重視、需要傾聽的主體,不能缺位于教育活動之中。人際互動不能缺位。這里的人際互動,主要指的是生生互動。對于學校這樣一個特殊的場所而言,傳遞知識是其重要任務。為學生提供一個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或者“類社會”環(huán)境,同樣重要。在這個環(huán)境中,人際互動是一個關鍵的組成部分。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逐漸學習與人相處的方式、規(guī)則,也在學習處理社會情感,學習合理調整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的關系等。
“AI教師”進入課堂后,如果過分強調“AI教師”與學生的精準互動,忽略甚至限制學生之間的人際互動,自然會消解教育應有的目標和功能,對學生的發(fā)展產(chǎn)生一系列消極影響。“AI教師”走進課堂,會給教育帶來新的生命力。因此,在歡迎“AI教師”進入教育的同時,我們還需要提醒自己,教育要有教育的味道與擔當,作為有情感的人永遠是教育最迷人的因素。
(作者:孔祥淵系深圳大學教育學部教育系主任、副教授)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chǎn)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