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AI+”橫掃汽車產業人形機器人或成第二增長曲線

“AI+”橫掃汽車產業人形機器人或成第二增長曲線

新華財經    2024-12-29

  新華財經上海12月28日電(記者王鶴王釗)“人工智能+”有望成為汽車產業的新戰略機遇。廣汽集團26日在上海發布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GoMate是一款全尺寸輪足人形機器人,可在安防、康養、汽車后市場、物流、教育等場景實現廣泛應用。

  廣汽集團機器人研發團隊負責人張愛民介紹,GoMate是廣汽集團為未來生活打造的全新“智能工具”,公司已制定了清晰的量產規劃,2025年自研零部件實現批量全球發售,GoMate整機在不同行業實現示范應用,2026年整機完成小批量生產,并逐步擴展至大規模量產。

  車企涌入人形機器人賽道

  AI之風在汽車行業越刮越猛。不止廣汽集團,近期,多家汽車企業涌入人形機器人賽道,“跨界”成為該行業的重量級玩家。

  新能源汽車銷量最高的車企比亞迪去年入股明星初創企業智元機器人,近日,比亞迪發布具身智能研究團隊的招聘信息,研究方向包括算法類深度學習、控制算法、伺服驅動器和結構類人形、雙足、四足和多模態機械結構等,宣告比亞迪正式投身具身智能產業。

圖為廣汽集團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

  小鵬汽車、奇瑞汽車、長安汽車等車企近期紛紛公開宣布布局該領域:

  小鵬汽車11月發布自主研發的AI人形機器人Iron。機器人“大腦”采用小鵬汽車自研圖靈AI芯片,擁有3000T算力,Iron機器人已在小鵬汽車的廣州工廠投入P7+車型的生產實訓。

  奇瑞汽車與AI公司Aimoga合作研發人形機器人Mornine,并為Mornine設定了第一階段入門店做導購的角色。

  長安汽車近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稱,公司將開展類人機器人、汽車生態機器人等相關產業布局,計劃5年內投入超500億元,布局海陸空立體交通方案和人形機器人領域,2027年前發布人形機器人產品。

  25日晚,久未露面的理想汽車董事長兼CEO李想表示將人工智能視為“未來的全部”,稱理想未來100%會做人形機器人。他認為,汽車將從工業時代的交通工具,進化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空間機器人。“理想是一家人工智能企業,我們要做的不是汽車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車化。”

  “很高興年底看到越來越多的汽車企業計劃進入飛行汽車和人形機器人賽道,現在也許相當于2007年的移動互聯網,或者2012年的新能源。”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說。

  技術與供應鏈“共振”

  AI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汽車智能化之路帶來了全面變革,人形機器人是市場熱點也是汽車產業的新起點。

  不久前,人工智能的標桿企業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公開稱,未來有望實現大規模生產的三大機器人應用即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和人形機器人。

  這一觀點已成為全球行業共識。

  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金橋說,無人駕駛是具身智能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最重要的一個載體,兩年之后是人形機器人,這兩大領域都是10萬億元規模的市場。

  專注科技創新投資的美國方舟基金(ARK Invest)稱:“特斯拉正在設想超越人類能力的人形機器人,根據我們的研究,如果人形機器人大規模投入使用,未來可以產生24萬億美元的收入。”

  “下一階段汽車行業將進入全面AI化競爭。”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說,汽車產業的技術高地和汽車企業的戰略競爭支點正在向AI驅動的智能化快速遷移,過去的競爭力已經很難支撐汽車企業下一步的發展,未來的發展必須基于高地和支點,建立以AI驅動的智能化發展體系,實現戰略遷移。

  張永偉說,立足汽車技術鏈與產業鏈,進一步發展聚合型的智能產業,具身智能或者說人形機器人技術就是代表,這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溢出效應。

  “汽車是標準化的能夠承載AI大模型物理世界的載體,未來可能有更多機器人的形態、具身智能的形態。”長安汽車首席智能駕駛技術官陶吉指出。

  目前來看,人形機器人玩家主要包括汽車企業、科技企業、家電企業、初創企業等。車企之所以能夠“絲滑”進入人形機器人賽道,最重要的原因是智能汽車與人形機器人在軟硬件底層技術、供應鏈體系、生產環節均有較強的協同與共振。

  業內人士介紹,車企在自動駕駛、傳感器、機器視覺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技術,與人形機器人開發存在諸多共通之處,在供應鏈上存在大量重疊,同時,汽車工廠也是人形機器人應用的重要場景,可形成研發、制造、應用的商業閉環,并且可以外溢到更多應用場景,加快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步伐。

  華西證券報告指出,人形機器人在2025年有望實現0-1的進程,特斯拉有望引領量產落地過程。人形機器人短期內有望首先突破工業制造、商用服務等B端場景,中長期逐步突破極端作業、家用服務等更為復雜的場景。

  華西證券認為,環境感知模塊、運動控制模塊和人機交互模塊是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核心。從細分投資賽道看,需關注兩個維度,附加值和國產化率。國產替代維度中,行星滾柱絲杠、空心杯電機和六維力矩傳感器等目前國產化滲透率仍較低,未來空間巨大。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