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機器人賽道沖出一匹成都“黑馬”
醫生遠程控制手術機械臂對患者實施手術。
近日,成都博恩思醫學機器人公司(以下簡稱“博恩思”)自主研發制造的手術機器人成功完成了其在全球的第100例臨床試驗手術。這意味著這款手術機器人完成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驗證,達到申請國內醫療器械注冊證的條件,即將上市銷售。
為了這一刻,該企業努力了8年:從落戶天府軟件園開始,到研發人工智能技術與機器人應用于腹腔鏡與頭頸外科手術,填補相關領域空白,直至從成都走向全球……
瞄準兩個細分領域
做出世界級產品
在天府軟件園博恩思總部,記者見到了這臺“身經百戰”的腹腔鏡微創手術機器人。它由兩大系統組成:醫生操作臺與手術機械臂,醫生遠程控制手術機械臂對患者實施手術。機器人的“能打”,不僅在于精密的機械控制和人工智能算法,還能使醫生在復雜手術中精準操作,減少手術對患者的創傷,縮短康復時間,更為關鍵的是,它的價格僅為進口產品的1/3,實現國產的同時還能夠出口海外市場。
2016年,博恩思在成都高新區創立,專注于微創手術機器人及醫學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的研發、制造及臨床應用,致力于打造“像醫生一樣的機器人”。“從新視角、新賽道發展機器人與人工智能,一定有做出世界級產品的機會。”博恩思創始人李耀說。
在產品研發的過程中,博恩思瞄準了兩個細分領域,腹腔鏡微創手術機器人和經口手術機器人。李耀說,腹腔手術量最多,頭頸手術最難,把這兩個領域做好了,在垂直領域不斷技術升級,橫向拓展臨床應用,產品空間會不斷放大。
歷時8年,其腹腔鏡手術機器人完成了全球第100例手術,即將在中國和印度上市銷售。經口手術機器人在今年11月與上海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完成全球首例聲門區腫瘤切除術。作為首臺喉部早癌專科化經口手術機器人手術,填補了全球范圍內的空白。
在德國建立醫學機器人中心
“成都制造”成為新名片
成立之初,博恩思的核心團隊成員包括美國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學、德國哥廷根大學等多所國際著名大學頂級專家,聚焦醫工融合,打造全球化的產品。
為實現這樣的愿景,博恩思在美國、德國、印度都進行了布局:與美國哈佛醫學院合作開展標準化手術大模型研發,與德國醫院合作開展標準化培育,在印度醫院合作開展市場化推廣。
2024年5月,博恩思與德國阿莎芬博格醫院正式建立醫學機器人中心,開展全方位合作,包括全球臨床研究、轉化醫學機器人研究和機器人繼續教育,該中心成為首個以中國機器人產品為核心的培訓和臨床研究中心。中心掛牌時,博恩思堅持加上中文,“讓世界看到中國制造,看到成都制造!”
產業化曙光就在眼前,博恩思即將在2025年啟動IPO進程,開啟上市之路。“我們期待與伙伴們打造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產業新生態,共同探索出海合作!”李耀說。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唐小未
受訪者供圖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