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小牛翻譯董事長朱靖波:科學家精神支撐我們,走到拐彎處看到曙光
讓我講沈陽的科學家精神,首先什么是科學家?然后,科學家去做什么事的精神,是不是技術探索和成果轉化過程中體現的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做的事和科技成果轉化是兩件事
科學家是一種職業,他會通過多年深耕的技術研究出一個成果,這是一個方向。成果轉化到市場的情況如何,服務社會又是一個方向。
以前老叫科學家,現在就不能這么說,科學家就是做科研工作的,他們的優勢、他們的工作、他們的特長主要集中在相對來說搞技術創新、搞知識創新上。
一般來說我們提到科學家的時候,往往他都不是剛畢業的學生,他們都是做了很多很多年科研工作,并且他做的工作不光是他自己做的,往往是從老師層就逐代傳遞,有了大量的積累,屬于繼承和傳承下來的。
所以一般我們指的科學家指的都不是一個人,指的是他所領導的團隊。講科學家只能是說他手中有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從他導師開始有所沉淀下來的科學成果,逐步去訓練,沒有科學成果的人不能叫科學家。
所以說他的比較優勢,他所擁有的東西,一個是多年研究成果,通常我們所說的科學家主要強調是他在科研領域里面從事科研工作的角色。
當他轉向去做企業的時候,我們不叫他科學家。我們把科學家的概念首先明確清楚。
我們討論的科學家指的是他主要的經歷都是在從事科研工作、技術創新工作,并且說他手中擁有他的團隊?;蛘咚约簱碛辛撕芏嗪玫难芯砍晒?,但是他最大的特色它的成果主要是以論文,以這種方式進行展示。換句話說,科學家是不走市場的,或者說這是我們的現狀。
從國家層面上一直強調,科技成果是必須要服務社會、轉化落地的??茖W家除了培養人才,不光做科技創新,推動領域發展,其實他還是希望多年研究的成果要轉化出來。
所以首先第一個我的觀點,你要說科學家精神,咱先不提這個詞,咱先說他應該去做的事情,他的科研成果,一定要轉化,要去應用、落地、服務社會,目的是為了讓它的價值最大化。我覺得這個觀點是比較明確的,科學家為社會輸送人才之余,不能束之高閣,一定要將成果轉化出去。
支持科學家的科技成果轉化,不代表支持科學家去當企業家
科技成果轉化的方式有很多種,我的觀點,第一是支持科學家把科技成果一定要轉化出去,應用服務于社會。但是我不一定完全支持科學家要轉成企業家。我不是說反對,我并不鼓勵做這一點。
科學家在研究探索科技成果的路徑上不是很容易,這個歷史我大概了解一些,做研發、做學術能夠傳承下來的東西,比如說肖總,張老師在東北大學都經歷過這一過程,他們自然就不怕苦、不怕累、堅持不懈、不怕失敗,不斷自我挑戰,這些東西這些年了也該熬出來了,但實現這個路徑的心理過程是挺難的、服務社會的實踐過程就更難了。
科學家精神,有幾個階段會集中體現。首先我從骨子里是很支持科技成果要走出來轉化出來,這是沒問題的。剛開始我倒沒覺得這個事情有多難,道理很簡單,我們的技術很強,積累很好,因為在學校、在實驗室的時候,沒做企業之前,一般企業對我們還是很尊重的,不跟別人pk嘛,跟他們交流也沒什么障礙,我有這個技術,你需要這個技術,我就把這技術給你。這是很好的一種模式,所以我大不了就用這種模式挪出來。這種模式的供需是非常簡單的。
當做了一段時間之后,發現事情并不是這樣的。
剛開始出來做的時候,在實驗室里,很多人必須是0到1,從0開始做到1的時候也能賺錢,也挺好。現實中當你想把這件事情做好的時候,很多事情跟原來想的就不一樣了。舉個最簡單例子,搞技術的人需要做成果轉化,正常邏輯首先有很好的技術,能把這些技術做成一款很好的產品,也可以把很好的產品提供給需要的人。按照這個思維來做,就是我們比較擅長的,因為技術是我們擅長的,研發產品是擅長的,只要你需要,我賣給你就完事,這個交易就不難。
實際上真正走向產業化做企業的時候,邏輯是反的。
首先要知道市場需要什么樣的服務,有什么樣的問題需要你解決,再去研究,為了解決需求提供我們的服務和產品,結合需要做的產品,匹配技術,同實驗室里的邏輯是反過來的。
科學家在做成果轉化的時候,最難最難的第一個坎,這是認知的問題,認知的問題要把技術成果和成果轉化的認知,站在企業家的角度擰過來,兩者是反向的。
問:從原有認知到擰過來的認知,這段路您走了多久?
朱靖波:很長,代價非常高。剛開始也不是一下子就擰過來的,道理誰都懂,別人也會給我講。而懂道理并不難,改變一個人的認知很難。另外,能當上科學家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特別固執,不聽別人的。凡是喜歡聽別人的都當不了科學家。你想,能拿到諾貝爾獎的人,當年做的研究都是被全世界否定的。
科學家的本質就是要懷疑一切,他不認可這些東西,就要去懷疑、質疑。所以給他講道理是沒用的。
問:什么事件觸動了您,形成這種邏輯理念的真實轉變?
朱靖波:沒錢了,公司要還債了,事情要砸了。
一個科學家,不面臨公司明天就要倒閉,員工開不出資,打死也不會改的。因為他的骨子里始終認為自己有一種異于常人的優勢,甚至是一種不可理喻的自信。也恰恰是這種特性的人,才能當科學家。
問:科學家在研究自己技術專業方向上生產產品,或者設計系統,這個過程很擅長,換一個市場化結合程度高的產品,就很費力?
朱靖波:有一句話,叫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我不鼓勵科學家創業,因為市場需求的方向不能完全由科學家來掌握??茖W家能把任何事做到極致,但有的科學家不能當船長,不是活干不出來,問題是有時候方向是錯的,特別是科學家作為企業帶頭人的時候,他就帶了一個錯的方向。
問:頂尖的科研論文搞得通,市場需求方向搞不懂嗎?
朱靖波:問題就出在這,很多事情決策的對錯只有做到一定程度后才能看得明白。剛開始的時候沒人看得明白,這與你的能力、知識水平不相關?;蛘哒f很多事情的成功,要考慮天時、地利、人和,天時你是管不了的,地利你也管不了。為啥說實事造英雄,最多管一個人和,人和也只能管一半。
任何一個人,包括科學家、企業家,都會受當時的認知、閱歷限制住了對事情的判斷,就像馬斯克講的,先打槍后瞄準。剛開始做的時候可能做成一灘爛泥,再想辦法把它塑成形,在行進過程中不斷糾正的科學家,才能走到正確的道路上去。問題的關鍵,在于科學家的性格,想輕易改變他的觀點,改變他的認知,難度是挺大的,改變認知的代價比別人高得多。
以我為例,剛開始我覺得,我有技術,能做產品也能賣出去,很簡單,就是把這種模式多復制一點,就把錢掙了,企業有錢就好辦了。實際上并不只是因為錢的原因。
我覺得第一步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科學家充分的體現了他的精神,不輕易放棄,很固執,把一個大家都認為不太可能做出來的科研,一直堅持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攻下來。剛開始定一個他認為正確的方向,但實際上可能是錯的,因為沒有創業經驗,但仍會堅持往下走。走到最后無路可走,開始做決策。
小牛翻譯能走到今天,也是因為在快倒閉的時候,快結束的時候,作出了及時調整。
調整的過程中,遇到了行業最大的機會?從2012年一直到2016年,小牛剛開始創業時,使用的是第二代機器翻譯技術,但是第二代的技術已經被驗證不可能產業化成功。我不知道這輩子什么時候能成功,可我還是要做,因為一定有機會成功。
直到2016年阿爾法狗下圍棋的技術出現以后,2016年底出來了第三代機器翻譯技術,讓小牛翻譯的產業化方向成為了可能。
這個機遇把握的過程里,最了不起的,是當年我們明知道機器翻譯技術,不可能有產業化的情況下,還能堅持那么多年,而且不知道什么時候有產業機會,但我們認為這個事情有價值,并一直堅持到底,這就是科學家精神。
到了2017年,我跟大家說我們真的好命,機器翻譯從1946年提出一直到2016年,我們的導師這輩子都沒趕上這個好時候,我們這輩子終于趕上了機器翻譯用來做產業化,用來服務市場需求,理論角度,真的沒想到這輩子我們還有機會能夠實現這件事。
在明知道沒有任何希望,認定這件事有價值,仍會去做,這種精神,跟企業家是不一樣的,企業家如果知道這個東西一定無法成功,一定及時止損。所以,科學家精神一定是對城市或者是行業,或者一個國家有巨大作用的存在。
另外一句話,有希望的堅持并不難。很多時候是堅持到最后,才發現有希望的。
小牛翻譯是最典型的例子,從2007年開始做小牛翻譯,做到2016年,整個團隊前赴后繼做了10年,才發現機器翻譯是有希望的。在2016年之前,不光是我,所有人都知道機器翻譯是沒有市場需要的。
問:2016年是您的轉折點?
朱靖波:2016年、2017年,最大的轉變不是我講的,因為技術發生了迭代,第三代的機器翻譯叫神經機器翻譯起來了,改變了整個機器翻譯行業。
神經機器翻譯的理論,2013年我們就提出來了,這也是科學家的優勢之處。從學術界提出開始研究,到產業成熟,走上產業化之路,通常至少得20年,甚至30年以上甚至更長時間。
當時我也算過,在我70歲的時候,或許我能趕上這一步,沒想到提出產業化,短短3年多的時間,直接就有市場了,這個是我沒想到的。我們也感嘆國家科技進步的速度太快了。
先不說這個市場有多大,這種需求逐漸演變為剛需。以前大家不用的原因是因為技術不行、不成熟、效果不好,用了還不如不用。在2012年那段時間,全國機器翻譯創業公司,可能就我們有技術有錢,一直到16年以后,國內涌現出幾萬家創業公司,那之前全中國幾乎就小牛翻譯一家,也是因為我在為了做這件事而堅持。
我的導師退休時跟我說,任何一個科學家研究成果的突破,就像蓋樓,總有人去蓋第一層,有人蓋第二層蓋第三層,都是前面幾代人的積淀形成的,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職責,而每一代本身就要干這件事情,這是他們的目標,對他來說是無所謂成功、失敗。像種樹一樣,不能隨便誰都想當摘果子的人,總得有人去種樹,有人去收獲。
做任何事情不是以什么樣的收益來衡量的,體現我們追求的科學價值,這種事情就要去做。
問:科學價值,到底是什么?
朱靖波:肯定不是商業化,而且可能當時都未必會考慮這種價值。我從1992年開始就做機器翻譯,做了30來年,一直做這件事。我的心路歷程是,既然研究了這個方向,除了人才培養,我的使命,第一是希望讓技術在前進的過程中,能做出我的貢獻,使技術越來越成熟。第二技術既然可用,能不能讓技術服務更多的人。
最幸福的時光
朱靖波強調,有一種觀點說有價格不一定有價值,有價值一定有價格。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做企業家的活法,屬于純真普通的活法。有些人就愿意做玩命的奮斗者,有些人不想那么累,希望有禮拜六、禮拜天可以帶孩子休息,創業也是一種活法,一種生活方式。
而每個人的時間是屬于你自己的,總有一天你要退出舞臺,短短20年、30年,從畢業20多歲,到退休30多年,再多說40年,這幾年肯定要追求一種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下,你能體會到幸福感。
回到小牛翻譯,在17年之前,我們根本就沒有什么企業經營思維,也沒有意義,因為技術不成熟。所以那段時間只是通過企業創業的方式。學生有學生的特長,實驗室有實驗室的特長,企業雇傭的都是外部員工,可以把技術變成產品。用了兩個團隊,當時就是想辦法把技術做得更好,把產品做得更好。事實是,做得再好他也沒市場。走到最后,前邊沒有路了,沒有路。
而可那段時間我們干的是最幸福的,不需要考慮市場宣傳市場推廣,考慮也沒用,找所有人,人都說我不要你這個東西,你免費給我也不需要。
那時候我們幾乎百分之百在展示這個版本的長板,當時我跟大家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雖然我們也不行,但我們是業內更好的。到了17年以后就比較痛苦,痛苦在哪,你會發現原來技術不成熟的時候,沒有競爭對手,因為國內就沒有別人跟我搞同行的,其他人都知道這行不行,誰也不投。放眼一看整個沒有對手,我們到哪都是老大,別人想要的就來找我們,包括騰訊、華為、攜程,他們沒人可找,但是最大的痛點就是他們不給錢,因為他們不是最需要翻譯產品,而我們并不需要做太多的改變,不用去考慮商業模式,我需要做的就是向外界證明,我們的技術很牛,我們是當時最強的就可以了。
到2017年技術開始成熟,競爭對手逐漸增多,我們憑借先發優勢,跟他們pk的過程為后期打造出了很好的技術路線,但那也只是1跟10的區別,我們是10,對手是1。到了這一步,就要開始按企業的方式去經營,從1追到10是很快的,但是要把10追到100,這一步就很考驗很考驗領頭人。
很多公司剛成立的時候,就是按照符合市場思維的模式去組建的。他們在資本市場,包括在上市過程中,屬于正規軍過來的。而我走了幾年,已經形成了一種邏輯、一種思維方式,整個團隊從組建到開始轉型,對我來說非常痛苦。別人開始就是在白紙上畫,我像涂鴉,涂了一大堆,想改,涂料擦不掉,我擦不掉那就把它都給改了。改成一幅好圖,這很痛苦。
從上到下,整個團隊跟我都是同一個理念,缺的東西太多了,我不能重新再換一撥人,這種轉型,也就是科學家精神能做這件事,因為科學家精神最大的就是不怕難,最喜歡干的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所以科學家骨子里就愿意干創新的事。我帶著小牛翻譯還真是在資本市場或者是商業海洋里做了科技創新。你不轉型不創新也不行,技術需要產業化的時候,資本就要看你的商業模式,要將整個公司全方位的來考核。這個時候我們就成為短板里短板的。
2017年、2018年到2019年三年,花了3年時間,用來轉型,小牛翻譯進步挺快的,我們這幫人最大的特長就是學習能力強,只要見到就能學,而且我們對技術的發展預期比其他人判斷更準確。
走到今天的位置,市場化的道理,以前是因為我們不愿意改,當我覺得想改的時候,其實是很容易的,別讓自己那么固執,讓自己去接受它,我們改的挺快的。
而事實也證明,在技術沒成熟之前,大家最關心的是技術,別的一概不關心。當時我說啥都是對的,因為我代表的是技術,屬于技術市場把你寵出來的創業企業,2017年以后,因為大家技術都差不多,我們面臨的挑戰就非常非常嚴重。
我們自己認知的轉型,公司的管理,商業模式,包括市場。以前我根本不做市場,因為國內只要找機器翻譯,只能找到我,找別人沒用,找別人,別人做不了,到后來就不一樣。
問:國內需求全找小牛做供應方的階段,沒有一下子做大做強。
朱靖波:在技術成熟之前,有需求的企業找我合作,但是他不愿買單。最后希望我們做出來的東西來滿足他的要求,我發現我們做出來的東西滿足不了他的全部要求,所以需求端就不給錢,這個是挺可惜的,不是我不愿意做,是我做不到。
所以用了3年的時間我們這船開始掉頭,卻趕上了疫情。到現在思想已經完全統一了,我覺得現在比以前要好很多。
如果小牛翻譯最終成功了,我可以說這段時間轉型是成功的。如果小牛翻譯失敗了,我依然認為這個轉型肯定是對的,因為它的結果在變好,要不變好那早完蛋了。而在思想轉型過程中,與科學家相關的這種韌勁也好,或者說如果我本身不是搞技術出身的,小牛早倒掉了。
所以我們做研究一定要去做區分,要做跟別人不一樣,骨子里面不喜歡隨大流,一直希望去闖一些無人區。
問:這種風格是經過多年的研究塑造起來的,還是骨子里就存在的。
朱靖波:不是做研究塑造的,你沒有個性的人,不會走科研這條道,只有這樣個性格的人,將來才會走這條道路。
走這條道,有可能沒成功就結束了,要是成功他就冒出來了。不管創業也好,干別的事情也好,成功一定是因為有些差異性的競爭,一定跟別人不一樣。
問:我覺得這種差異性個性想改變,是不是比搞一個技術突破來說還要難。
朱靖波:搞技術雖然難,但再難,沒有改變認知難。
世界最難的這兩件事。一個是技術創新,另外一個是改變人的認知,你可以逼著他同意你的觀點,但是他只是同意你的話,他也可以按照你的說法去做,但是如果他改變認知,會決定他的自發性、主動性,如果認知不改,他做的東西就是你讓我干啥,我干啥,多一點我也不干,非常被動。他認為正確,認為應該做他才會去做,會主動去做,只有這樣才能做的更好。
在整個創業過程中,如果沒有科學家精神的這種特性支撐,不愿意放棄的時候絕不放棄,相信堅持才會有習慣,不是一看沒希望了就不做了,一看有希望才做。有希望的堅持并不難,但問題是很多時候并不知道有希望,只有走到最后才發現,那一拐彎就將看到曙光,你能不能走到那個點上,這很難很難。
(研究員 王喆 馮丹瓊)
朱靖波簡介:
教育背景
1999年9月 - 東北大學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專業 博士學位
職業經歷
1992年 - 至今 語言分析、文本主題分析、多國語機器翻譯、機器學習、網絡信息安全、文本挖掘、機器翻譯理論等研究工作
2004年 - 2005年 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2006年 - 2007年 美國南加州大學ISI研究所 國家公派訪問學者 (博士后)
2007年 - 與Prof. Keh-Yih Su合作 特征選取和抽取研究
2012年 - 至今 沈陽雅譯網絡技術有限公司 董事長
社會學術兼職
1.科大訊飛AI大學 特聘教授
2.中國中文信息學會 常務理事
3.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信息檢索與內容安全專業委員會 委員
4.中國通信學會網絡與信息安全委員會 委員
5.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自然語言理解專委會 委員
6.中國中文信息學會機器翻譯專委會 委員
7.中國中文信息學會計算語言學專委會 委員
8.遼寧省軟件學會 常務理事
9.《中文信息學報》編委
10.the Associate Editor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Intelligence
所獲榮譽與獎項
2005年 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
2007年 遼寧省百人層次人才計劃
2008年 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創新團隊 (百人層次)
2016年 小牛翻譯團隊獲得錢偉長中文信息處理科學技術一等獎
2022年5月1日 榮獲“沈陽五一勞動獎章”
科研成果
1.擁有20多項國內和美國發明專利
2.研究成果多次獲得遼寧省科學技術一等獎、二等獎
3.發表200多篇研究論文
4.著作《自然語言理解》清華大學出版
5.與姚天順教授共同編寫《自然語言處理 - 一種讓計算機懂得人類語言的研究》第二版
6.主持研制機器翻譯開源系統NiuTrans,免費共享給全球70多個國家3000多個研究機構
7.主持研制小牛翻譯系統,支持304種語言互譯能力,覆蓋一帶一路和聯合國所有會員國官方語言
8.小牛翻譯系統在WMT2018中英翻譯人工評價榮獲第一,英中/中英雙向翻譯自動評價雙獲第二
9.小牛翻譯云平臺入選國家首批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項目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