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人工智能量變到質變

人工智能量變到質變

北京商報    2024-12-19

  小數據和優質數據、規模定律、具身小腦模型……

  近日召開的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主題會議上,發布了2024人工智能十大前沿技術趨勢展望,這些趨勢被劃分在AI共性技術、大規模預訓練模型、具身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四方面,引導從業者把握產業發展,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

  進入21世紀,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這個過程中催生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對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一脈相承。何為新質生產力?有觀點認為,新質生產力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技術為支撐;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深化新技術應用為重要特征。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在諸多領域和環節得到了廣泛應用,體現了“新”和“質”,作為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陣地,數字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新質生產力的成績單。比如在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簽約的63個數字經濟領域重點合作項目、已形成的核心產業規模接近6000億元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等。

  向更廣闊的場景延伸

  新質生產力生成遵循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科技創新是催生生產力“質變”的核心力量,也是科技企業當前的最大機遇。

  五天收獲100萬用戶,2個月月活用戶超1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代表ChatGPT是近年來最大的“質變”。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個分支,基于算法、模型和規則,能夠生成文本、圖片、聲音、視頻、代碼等內容,大模型通過學習和模擬事物的內在規律,能夠生成具有邏輯性和連貫性的內容,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功能之一,代表了人工智能的最新成就,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截至2024年6月,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用戶規模達2.3億人,我國初步構建了較為全面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相關企業超過4500家,核心產業規模接近6000億元,產業鏈覆蓋芯片、算法、數據、平臺等上下游關鍵環節。

  根據各地網信辦發布的公告,截至2024年7月30日,全國范圍內已有197個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通過網信辦備案。從大模型的類型來看,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數量分別為61、136款,占比分別為31%、69%。從行業大模型的類型來看,教育領域19款、金融領域18款、辦公領域15款、政務領域11款、醫療領域11款,且正在向傳媒、招聘、家裝、心理等更廣闊的場景延伸。

  人工智能技術起步于上世紀中期,經過反思、應用發展期,如今正處在蓬勃發展期。受益于計算機視覺、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人工智能軟件系統及服務已廣泛地滲透和應用于諸多垂直領域,其中,政府城市管理和運營的市場份額接近50%,成為推動我國人工智能行業發展的重要動力?;ヂ摼W、金融應用占比分別為18%、12%。

  以政府城市管理為例,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表示,在智能化城市規劃和建設方面,隨著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城市積累了海量的信息數據,包括人口分布、交通流量、土地利用、環境狀況等多個方面。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和學習,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構建預測模型,對城市的人口增長、產業發展、交通變化等進行長期和短期的預測。

  求解應用焦慮

  技術的價值在于解決實際問題、解決用戶需求、推動社會進步。在金融領域,智能客服、智慧營銷、智能風控等已在金融機構落地。在工業領域,基于工業感知、工業認知、工業大模型、能源大模型等工業AI技術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在高端裝備制造業、能源行業等場景陸續打造出行業示范應用。

  合肥美亞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專注于光電智能識別裝備研發制造的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是典型的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模式,企業經營中存在供應鏈復雜度高、生產物料協同度高、生產環節復雜、管理難度大等痛點,在生產管理運營方面需要滿足較高的生產柔性化需求。

  如何解決這一痛點,科技企業給出了智能體解決方案。羚羊工業大模型是以訊飛星火大模型的通用能力為核心技術底座,結合工業場景實際需求打造的、專門面向工業領域的大模型,目前已開發出羚羊數字工匠、羚羊MOM Agent、羚羊工業視覺平臺等系列行業應用。

  以產能負荷分析場景為例,MOM Agent可以通過大模型的邏輯推理、Prompt、NL2SQL能力,結合智能體的任務鏈規劃、知識庫能力實現預排訂單的產能負荷分析,提高計劃排產的合理化;運用大模型+智能體的任務規劃及插件能力,實現生產效率指標的數據拆分及查詢,結合精益知識庫,生成針對設備機故及質量良率的提升建議;提供產能負荷的分析結果,輔助計劃員統籌安排人力投入、生產加班及設備資源的投入,保證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拋開企業所處的不同產業,辦公場景數字化升級的迫切性是一致的,這關系到組織效率提升,從另一個維度實現新質生產力。

  在線辦公企業發現,中國企業普遍在如何應用AI實現方面存在焦慮感,以及如何處理企業內龐大復雜的非結構化和結構化數據,形成數據資產。為此,金山辦公面向組織和企業推出辦公新質生產力平臺WPS 365,包含WPS Office、WPS AI企業版、WPS協作。

  這一平臺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和AI技術,將企業內部的海量數據、知識資源以及業務流程進行整合、分析和優化,進而形成一個智能化、自動化的管理和決策支持系統,即企業大腦。構建企業大腦的第一步是智能文檔庫的建設,企業原本“沉睡”的辦公文檔,它的價值可以被企業大腦“喚醒”,成為企業最有價值的知識資產,變成知識服務企業各個部門,幫助組織提升業務效率和質量,促進降本增效。企業文檔一鍵升級為智能文檔庫后,集成到企業用戶的業務系統中,為銷售、售后、客服、法務、人力等各部門提供智能問答和創作服務。

  潛力挖出來

  和人工智能相比,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的起步相對較晚。所謂大數據,是指在傳統數據處理應用軟件不足以處理的大或復雜的數據集,也可以定義為來自各種來源的大量非結構化或結構化數據,被公認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引擎,成為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并列的生產要素之一。

  拿大模型為例,“頂級模型的能力和成長放緩,受限于數據的容量,不是說芯片和算法不重要,而是企業在這兩點上很難做出差異化”。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獵戶星空董事長傅盛站在企業的角度表示。

  更宏觀地看,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梅宏認為,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數字基礎設施與信息技術,特別是涉及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大數據技術的支撐。目前中國已在大數據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涵蓋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大數據發展與應用、數據安全與治理等方面,并提出發展目標。

  根據北京交通大學、中國軟件評測中心等發布的《數據產業圖譜(2024)》,2023年我國數據產業規模2.44萬億元,2020—2023年年均增長率25%。目前我國現有數據領域相關企業超過19萬家,預計2024年產業規模達到2.98萬億元,2024—2030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2030年數據產業規模將達到7.5萬億元。

  云計算也屬于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核心概念是以互聯網為中心,在網站上提供快速且安全的云計算服務于數據存儲,讓每一個使用互聯網的人都可以使用網絡上的龐大計算資源與數據中心。

  目前各國持續提供云計算戰略價值,大模型又推動了云計算開啟新一輪增長,我國市場保持活力。來自中國信通院的最新數據,2023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5874億美元,同比增長19.4%。在生成式AI、大模型的算力與應用需求的刺激下,云計算市場將保持長期穩定增長,預計2027年全球云計算市場將突破萬億美元。2023年我國云計市場規模6165億元,同比增長35.5%,高于全球增速,該數據預計在2027年突破2.1萬億元。

  新技術、新應用、新模式是促進社會生產力提升的關鍵因素,具有這些特征的數字經濟也催生了新型勞動對象。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最新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新增158個新職業,其中首次標注了97個數字職業,占職業總數的6%。據世界經濟論壇預測,未來五年全球企業預計創造約6900萬個新工作崗位,其中增長最快的工作類型絕大多數由人工智能和數字化驅動。

  新技術、新應用、新模式還正在挖掘某些傳統行業的新潛力。

  以汽車領域為例,電池續航里程的提升、充電設施的完善以及智能駕駛技術的應用,顯著提升了新能源汽車的性能和便利性,降低了使用成本,推動了新能源汽車在市場上的普及。汽車制造商紛紛加大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投入,建設智慧工廠,實現關鍵工序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產,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新質生產力推動了汽車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形成了更加協同和高效的產業生態。

  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數字經濟將繼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為人類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和機遇。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已經成為企業科技創新、財富創造的新目標。

(文章來源:北京商報)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