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西洋月刊》:學習樂器永遠不晚,堅持演奏受益終生
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12月1日文章,原題:學樂器永遠不晚 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的一項調查發現,約11%的美國成年人演奏樂器。很多孩子接受大量音樂教育,隨著年齡增長,他們逐漸停止練習,許多人不再拿起他們的樂器,令人遺憾。
大量研究表明,成年人能夠受益于演奏音樂。練習樂器有助于保護神經,“幫你建立更大的大腦網絡和新的神經傳導通路。”《我聽說有個秘密和弦:音樂如藥》一書作者丹尼爾·萊維廷表示,人們可以通過聽音樂來建立這些神經通路,身體力行地演奏樂器也會增強神經傳導通路,“你的腦容量正在擴大。音樂家往往比普通人更能集中注意力,敲鼓或吹號也可以緩解壓力、減少倦怠,還有助于緩解焦慮和抑郁。此外,老年人演奏樂器可以帶來潛在的認知益處,并有可能降低患癡呆癥的風險。”
鮮有成年人演奏樂器,集體演樂者就更少了。這令人惋惜,因為研究表明,一起演奏音樂還有其他好處,人們會更加信任彼此,與他人的聯系更緊密——甚至可能與整個世界的聯系更緊密。
既然好處多多,為何很多成年人不選擇學習樂器?很多人將學習樂器當做“童子功”,認為人們成年后就很難再熟練掌握一門樂器,或者只有那些有音樂天賦的人才能演奏樂器。但英國音樂學家、《音樂人類:地球生命史》作者邁克爾·斯皮策表示,任何人都可以演奏音樂。
人們值得努力學習一種樂器,即使不能參加集體演奏活動。已經成年的我能用豎笛吹奏出幾個音符,在吹奏到一半時忍俊不禁。豎笛聽起來很像來自中世紀,人們仿佛突然置身于美劇《權力的游戲》,而我實際上只是在演奏兒歌《麥叔叔的農場》。但我發現豎笛也可以變得“可愛”,吹奏時逸趣橫生。我打算繼續學習豎笛,不是因為它能加強我的神經傳導通路,而是因為演奏音樂很有趣,即便吹得很滑稽也是如此,甚至可能更有意思。(作者卡洛琳·敏布斯·奈斯,王會聰譯)
相關推薦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