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讀書|AI帶來的沖擊,是危機還是轉機?

讀書|AI帶來的沖擊,是危機還是轉機?

新火種    2024-12-17

2022 年以來,大模型在全球范圍內掀起新一輪創新熱潮,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影響、重塑各個產業。《AI經濟學:宏觀、產業與治理分析》從算力層、模型層、應用層三個維度,對 AI 相關經濟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深入探討本輪AI進步的生產力特點及其對生產關系的沖擊,圍繞宏觀含義、產業影響、治理挑戰等問題,提供系統性、前瞻性、趨勢性的經濟分析。

本書認為:規模定律(scaling law)是本輪AI技術進步的突出特征,意味著中、美兩個大國在發展AI經濟方面具有特殊優勢;產業層面,推動“人工智能 +”蓬勃發展是中國加速追趕的關鍵;宏觀層面,AI有望于未來十年在供給側為中國經濟帶來每年0.8 個百分點的額外增長。實現供給增長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予以配合,尤其需要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以提振需求。

本書兼具學術專業性和大眾可讀性,旨在為社會大眾、科研院所、企業與金融機構等提供有關AI經濟學的增量觀察,希望能夠為我國制定AI 產業化和產業AI化政策框架及其配套宏觀政策,提供來自業界的有益參考。

《AI經濟學:宏觀、產業與治理分析》,中金研究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著,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內文選讀:

未來,我們的工作是否會被AI取代?

AI如何影響就業

AI對就業的影響在全球范圍日益引發關注。市場調查公司 YouGov于2023年進行的調查顯示,全球約3/5的受訪者擔心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在亞洲,相當大比例的受訪者擔憂工作會被 AI取代。印度受訪者擔憂的比例高達76%,阿聯酋和印度尼西亞約七成受訪者表示擔憂。相比之下,中國的受訪者態度相對中性,表示擔憂的受訪者比例為55%。國際市場研究機構益普索于2023 年進行的覆蓋31個國家和地區的調查也顯示,全球平均有57% 的工人預計人工智能會改變他們目前的工作方式,36%的工人預計人工智能會取代他們目前的工作。皮尤研究中心更早的一項覆蓋10個國家和地區的調查顯示,當人們展望更長時期的未來比如50年時,絕大多數人認為機器人和計算機可能接管很多現在由人類從事的工作,持這一觀點的受訪者在希臘、日本、加拿大的比例分別高達 91%、89%和84%。

人們真的需要如此擔憂嗎?要判斷AI對就業市場的整體影響,需要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我們首先從職業層面入手,探討在中國的職場中A對不同職業的影響程度,進而總結AI對中國整體就業市場的可能影響。我們的研究發現,迄今為止人們過于擔憂AI對人類勞動的替代作用,而忽視了增強作用;盡管AI在經濟中的滲透不可避免帶來就業增長的放緩和結構性失業,但是在可預見的未來AI導致大規模失業的現象并不會出現。

AI可能導致工資差距拉大

現有研究采用了多種方法和數據來評估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對工資的影響。一個主要的共識是這些技術的變革可能會加劇工資不平等,但是不同研究對影響機制和程度各有主張。有實證研究發現,采用了信息技術和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勞動力市場出現了工資極化,中等工資的工作機會減少,高低兩端的工作機會增加。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報告,盡管技術進步會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但可能會加劇不平等,低工資工人、女性和非正規就業者的工資損失最為嚴重。也有研究認為,AI可能加速自動化進程,這可能壓低低技能勞動者工資。相比之下,高技能勞動者和受影響較少的職業可能經歷工資增長,從而加大工資差距。

相比現有的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技術,AI對工資差距的影響可能更為復雜和微妙。一些研究區分了AI的勞動替代效應和勞動增強效應,發現它們對工資和就業有不同的影響。勞動力節省型技術的內涵就是能夠替代工人完成常規任務的資本質量提高(或者說在質量不變的情況下價格降低),促成資本對勞動的替代。相比之下,勞動力增強型技術能提高工人的生產效率,有利于掌握新技術的工人,但對熟練于舊技術而無法適應新技術的工人(主要是年齡大、受教育程度高且相對工資較高的人)則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總體而言,替代作用與勞動收入份額下降相關,增強作用與勞動收入份額略微上升相關。還有一類觀點則強調,人工智能可能通過提高生產率和創造新任務對就業和工資產生正面影響,但由于不同群體受益不均,因此會拉大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比如,研發密集型的創新企業支付更高工資,這加劇了企業間工資差距。一些基于中國數據的分析及文獻綜述也顯示,AI 提高了非常規勞動力的工資溢價,但對常規勞動力特別是某些群體(女性、高技能人群)產生了負面影響,加劇了地區、行業和群體間的收入差距。

我們使用中國的在線招聘數據中各小類職業的工資分布數據,結合我們所測算的中國各職業的AI暴露度,估算了AI對勞動者工資差距的潛在影響。和現有文獻的主流預測一致,AI替代效應強的職業在2018—2023年工資累計增長率更慢。同時,AI增強效應小的職業內部基尼系數雖然略有增加,但增幅較小。對于AI增強的職業,理論上有兩股相反的影響工資的力量,即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帶來職業內工資極化,技能流失效應使老員工和新員工間工資差距縮小。從中國數據來看,在受AI增強效果影響較大的職業內部,尚無哪種效應展現出壓倒性影響;進一步區分兩種效應需要更加微觀的勞動者層面的數據。不過,在解讀AI對收入差距的影響時也應謹慎。鑒于大語言模型從2023年起才得到廣泛應用,對于其對工資差距的影響,我們仍需持續觀察數據以準確評估。

作者:

文:中金研究院、中金公司研究部編輯:蔣楚婷責任編輯:朱自奮

Tag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