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K京劇電影《大唐貴妃》殺青AI技術助力傳統藝術煥發新活力
走在時代潮流前端的AI技術與流傳了千百年的傳統戲曲能否實現1+1>2?11月30日,隨著8K京劇電影《大唐貴妃》殺青,問題的答案越來越清晰。這部由梅派青衣史依弘和楊派老生李軍領銜主演的電影,講述了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楊玉環之間的千古愛情故事,展現了大唐盛世的繁華與滄桑。影片不僅有扣人心弦的劇情,還第一次實現了AI技術與傳統京劇藝術的結合。記者來到位于車墩的上海影視樂園,隨影片主創一起解密科技與傳統融合的臺前幕后。
AI特效介入影片創作多流程
自影片官宣以來,AI元素能在電影中發揮怎樣的作用,能在戲曲電影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兩大疑問縈繞在許多人心頭。
電影導演梁山告訴記者,作為第一部將AI元素與京劇相結合的電影,《大唐貴妃》給了AI技術不小的用武之地,“從場景搭建到特效呈現都因為AI技術的介入,展現了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創新”。
拍攝過程中,演員們的表演結合AI技術,實現了虛實結合的奇幻效果。“在李隆基和楊玉環互訴衷腸時,背后飛起巨大的比翼鳥,這一場景借助AI特效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極大地增強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后期制作中,AI技術更是大顯身手。上影集團副總裁徐春萍透露,此次AI和特效技術將發揮重要作用,“通過AI算法優化畫面細節、提升光影效果,讓京劇舞臺上的服裝、妝容、道具等更加精美,同時也為傳統京劇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提升視覺效果,AI技術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作成本并提高了制作效率。傳統的特效制作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而AI技術的應用使得一些復雜場景和特效的制作更加高效快捷。在影片中一些宏大的宮殿場景搭建可以借助AI技術在虛擬環境中快速生成并進行調整。
史依弘在片中飾演楊貴妃。拍攝“華清池沐浴”的一幕,讓多年深耕舞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親眼見證了技術如何改變舞臺生態。拍攝現場,水汽氤氳的畫面需要大量干冰,短短幾個鏡頭背后調用的是可觀的經費。“但用AI技術來替代,可以大大節省成本。”史依弘說,“這不僅有助于在有限的預算和時間內完成高質量的作品,也為京劇電影的大規模制作和推廣提供了可能。”
煥然新生一直是戲曲的時代命題
電影《大唐貴妃》改編自舞臺版京劇《大唐貴妃》。舞臺版由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與上海京劇院等合作創作,編劇翁思再、作曲楊乃林等根據梅蘭芳的《太真外傳》《貴妃醉酒》等改編創作而成,既有梅派京劇古典美,又極具現代審美意識。該劇從2001年首演以來就轟動一時,后經數度打磨,為梅派藝術的集大成之作,主題曲《梨花頌》更是家喻戶曉。京劇電影《大唐貴妃》由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京劇院聯合出品,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聯合攝制。
從鏡框式的舞臺表演,到打破了“第四堵墻”的電影拍攝,不同藝術門類的表現需求,也給兩位舞臺經驗豐富的藝術家帶來了新挑戰。史依弘告訴記者,由于要拍攝不同景別,每個動作都需要重復好多遍,甚至一段哭戲都要哭好多次。李軍說得更直觀:“每次調整燈光都需要等20分鐘以上,帶妝時間長了,臉都被勒得供血不足了。”上海京劇院院長張帆透露:“在拍攝過程中我們也注重培養青年演員,青年才俊參與其中為京劇藝術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以“仙會”一折為例,其中16個仙女角色不乏年輕的一級演員和二級演員。這些青年演員在與資深藝術家的合作中,不僅得到了鍛煉和成長的機會,也為京劇舞臺帶來了青春活力。
事實上,在時間的流變中煥然新生,既注重新人培育,也向新技術、新理念要靈感,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直是戲曲的時代命題。而近年來,上海作為全國戲曲電影重鎮,不斷嘗試將4K、8K、3D全景聲等新技術融入戲曲電影創作,《蕭何月下追韓信》《曹操與楊修》《邯鄲記》《敦煌女兒》等電影在國內外屢獲殊榮。張帆感慨:“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京劇電影工程不斷推進,多部作品問世,不僅用影像定格藝術家們的風姿、為京劇藝術留下珍貴資料,更通過電影廣泛的傳播渠道,突破京劇舞臺的時空局限,讓京劇走向更廣闊的受眾群體。”
作者:臧韻杰(見習記者)
文:臧韻杰(見習記者)圖:上影集團供圖編輯:王彥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