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青少年何種創作力難以替代?
AI技術狂飆時代,什么樣的人才難以被AI取代?隨著人工智能迅猛發展迭代,重復性工作被大模型批量取代,對未來人才和教育的思考變得尤為重要和復雜。
日前,“AI時代關于人才和教育的思考”城視漫談文化活動在上海書城福州路店舉行,由青荷社創始人馬曉輝主持,編劇荷小姐、作家韋娜、電影導演李華旺、教育學者曾穎圍繞“AI時代人才和教育”主題,探討教育內容和方式的思維調整。
基于漫談會的思考,一群致力于教育的上海青年編劇、作家以及創意寫作專業碩士共同創立“青荷青少年創意寫作中心”,中心以培養青少年表達、原創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力圖培育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實現AI時代新破局。他們談到,創意寫作是一門面向未來的學科,對比傳統中文寫作對經典作品的研究分析,創意寫作更側重對當下流行文學形式的創作實踐,包括脫口秀、劇本殺、游戲設計等多種形式。
荷小姐提醒,有時家長對孩子的期待是一勞永逸的,而AI時代人必須有擁抱變化的意識和能力,創寫中心恰是助力提供孩子修煉內核的環境。在韋娜看來,身處AI時代,想象力尤其關鍵,“天馬行空和腦洞大開,有時是軟件不能替代的”。
“時代更迭速度之快,需要精神食糧的不斷補給,滿足幸福感的需要。”李華旺談到,創編創演是未來時代必須軟實力,代表著思想的活躍與應變,代表著具備與時俱進的能力。曾穎認為,AI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具備傳統的知識和技能,更需具備創新思維、跨學科能力和終身學習的習慣。
提問環節,有家長表達擔憂:“電子產品的泛濫,無法阻止孩子對AI工具的接觸,怎么才能讓它變成孩子成長的助力而非路徑依賴?”對此,學界建議:“AI時代倒逼教育回歸到會思考、會提問、會應用以及會創造的本質。既然無法抗拒AI時代的到來,家長應積極擁抱與接納,做好孩子人機結合的思維方式引導,用AI工具輔助青少年個性化發展。”
智能高度發展給人才教育帶來顛覆性挑戰,同樣也有值得探索挖掘的新機遇。活動現場,“童小角”表演社團帶來孩子們參演的歷史故事短劇《我是楊家將》《少年梁祝》。青少年創編學習與創演實踐相結合的影視展演教育形式,讓小演員們在戲劇中獲得感受、表現和創造的能力,也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作者:許旸
文:許旸圖:主辦方編輯:李婷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