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新質生產力產業發展趨勢報告》發布:透視未來經濟增長新動力
12月12日,“粵港澳大灣區新經濟發展論壇暨21世紀科技年會”在廣州召開。會上,21 世紀經濟報道旗下21世紀新質生產力研究院對外發布了《2024年中國新質生產力產業發展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新質生產力是指在科技創新驅動下,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所催生出來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目前,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是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
考慮到與當下產業的結合性,報告重點對新質生產力范疇下的部分行業進行了解讀,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
5G產業:趨于成熟
隨著全球信息技術的飛速演進,5G產業成為新質生產力的突出代表。5G 產業由 5G 網絡設備、5G終端設備、5G網絡服務、5G下游應用等4個一級環節構成,含36個二級環節、28個三級環節。
近5年來,5G企業數量較為平穩。截至2024年7月,全國5G存量企業共計2110家,2020年企業數量為2067年,基本持平。
在這個階段,企業間的競爭重點發生了變化,技術升級和產品差異化成為重點。5G基礎通信普及后,企業需不斷提升技術實力,來優化網絡以滿足客戶對5G性能的高要求,同時在成熟市場中,5G企業也注重研發具備功能優勢的產品。
企業數量的穩定和競爭焦點的轉變,也反映出5G應用場景還未大規模爆發,很多應用領域還處于起步或小規模試點階段。
集成電路:創新和突圍
集成電路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之一,而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之一。
集成電路產業由原材料制造、設計、加工制造、專用機械裝備4個一級環節構成。其中,原材料制造環節由晶圓基礎材料、晶圓制造材料、后段封裝材料以及其他集成電路材料4個二級環節構成;設計主要包括設計工具和設計服務兩類;加工制造包括集成電路制造和集成電路封測;專用機械裝備主要是指集成電路專用設備。
集成電路是典型的周期性行業,2023年處于低谷期,這使得相關融資活動有所降溫。但進入2024年以來,產業逐漸走出行業寒冬,呈現回暖趨勢。據工信部公布的數據,前三季度,我國集成電路產量3156億塊,同比增長26%。
目前,我國基本完成了在集成電路全產業鏈上、中、下游的企業的單點布局,且一些領域表現出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涌現出了海思、紫光展銳、華為、中興、上海微電子、中芯國際、長江存儲、長電科技、華天科技等一系列領軍企業及細分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
云計算:快速增長的新基建
在當今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云計算產業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和數據量的爆炸式增長,傳統的計算模式和數據存儲方式面臨巨大挑戰。企業和組織需要更高效、更靈活、更具成本效益的計算資源管理方案。
近年來,云計算企業數量呈現持續擴張態勢,2020年到2023年,云計算企業數量從14547 家增長到28989家,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為25.84%。截至2024年7月,全國云計算存量企業共計43382家。這較2023年底增加14393家,增幅達49.6%,增速進一步擴大。
這說明,數字經濟的發展帶動了行業活力,特別是在中小企業領域,云計算的低成本高效解決方案吸引了大量初創企業加入。接下來,在企業數字化轉型和AI技術廣泛應用的背景下,預計云計算企業數量還將進一步攀升。
人工智能:業態迅速鋪開
人工智能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憑借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大數據分析等前沿技術,正在深刻改變千行百業的生產方式與運營模式。
尤其是近兩年來,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在醫療、教育、金融、制造、交通、科研等領域發揮了正向影響力,起到了優化生產、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加速科技創新等作用。
人工智能產業由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 3 個一級環節構成。基礎層為產業提供基礎軟硬件、算力和數據處理支持,是產業發展的基石;技術層專注于大模型、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核心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應用層結合各行業需求,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教育、金融、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同時配合生產各類智能終端產品。
從企業數量來看,近5年,全國人工智能存量企業數量逐年穩定上升,截至2024年7月,累計共48288家。其中,僅2024年前七個月,新增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就達到1868家。
生物醫藥:積極布局創新藥賽道
生物醫藥產業,作為現代生物技術與醫藥產業相互作用、融合發展的產物,是預防、診斷和治療人類疾病,維護人類生命健康的關鍵社會生產領域。自2018年起,該行業被國家認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生物醫藥產業由原材料、藥品制造、醫學研發服務、藥品流通服務四個主要環節構成。
其中,原材料環節包括試劑材料、生物材料、化學材料、中藥材料、藥用輔料及包裝材料的制造,以及其他原材料等六個二級環節;藥品制造環節則由生物藥品制造、化學藥品制造、診斷試劑、中藥制造、醫學護膚品五個二級環節組成;醫學研發服務則涵蓋生物醫藥技術研究與試驗發展、生物技術兩個二級環節。
自2020年起,我國生物醫藥行業的在冊企業數量持續增長。具體來看,2020年至2023年期間,這一數字分別為467298家、491719家、518345家和551305家。截至2024年7月,全國生物醫藥行業的在冊企業總數已達到599562家。
新能源:領跑世界的產業名片
新能源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構成,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低碳轉型的浪潮下,以新能源技術為代表的能源科技不斷突破,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產業載體。
目前,新能源已經成為我國影響世界的重要產業名片之一。自2022年以來,我國新能源企業數量呈現大幅增長之勢。其中,2022年、2023年分別增加了75477家、116463家。而在2024年前7個月,新能源企業新增數量就達到了100820家。
新增企業數量激增的背后,反映了近兩年來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所呈現的井噴勢頭。這其中,以風電、光伏、儲能、氫能以及鋰電產業鏈為代表的新能源領域更是成為風口,吸引了眾多資本入局,甚至跨界現象屢見不鮮。
但需注意的是,趨之若鶩的結果也必然會掀起新一輪的產業淘汰賽。特別是在2024年,隨著像風電、光伏、儲能等新能源產業制造環節出現大面積虧損,產業疾呼重回高質量發展之路。
低空經濟:融資熱度走高,產業環節亟待完善
近年來,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一部分蓬勃發展。一方面,技術革新是關鍵背景,航空技術、新材料技術、通信技術等不斷突破,無人機、通用航空器性能大幅提升且成本降低,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另一方面,市場需求日益增長,在物流配送領域,低空運輸可實現快速、精準投遞;在農林植保方面,能高效作業;在應急救援中,可迅速抵達復雜地形。
同時,政策環境持續優化,政府逐步放開低空管制,出臺一系列鼓勵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投入, 促進產業發展,多方因素共同推動低空經濟成為極具潛力的新經濟增長點。
低空經濟產業由低空制造、綜合服務、低空飛行、低空保障4個一級環節構成。其中,“低空制造”涉及下游產業鏈環節最多,一定程度源于當前eVTOL還屬于新鮮事物,復合旋翼、傾轉旋翼等技術路線仍在競速中發展,且目前各有優劣勢。
低空經濟本身不是新鮮事物,無論eVTOL還是消費級無人機,早期在研發制造方面均有多年技術積累,但亟待彌補的是制造之外的低空飛行保障、運維和服務相關產業環節,這些周邊環節的成長速度將影響到低空經濟真正發展的速度,四大核心環節缺一不可。
人形機器人:產業崛起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形機器人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構成。
人工智能技術的巨大突破,賦予機器人更強大的學習、感知與決策能力,使其能模擬人類行為與思維。當前,科技企業與科研機構對創新的執著追求和大量投入,為人形機器人的研發與產業化提供了強勁動力,推動其逐步融入各領域經濟活動。
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鏈涵蓋了從上游核心零部件制造到下游整機集成的五大環節,分別是核心零部件、數據處理與服務、人工智能技術、系統集成和整機制造。
截至2024年7月,全國人形機器人相關企業的存量已達到24279家,企業數量和產業鏈環節之多,充分說明了該行業的活躍度和市場需求。
預計未來幾年市場規模將繼續擴大,人形機器人在家庭服務、教育陪護、醫療輔助、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應用需求日益增加,市場潛力巨大。
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發展趨勢與建議
人類的每一次重大科技革新都會深刻改變產業形態和生產組織方式,帶來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迭代升級。新質生產力同樣帶來產業結構、企業形態、產品質量發生重大變革。
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價值高端、前景廣闊等特點,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依然有一些關鍵點需要把握:
1、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在我國制造業中的占比超過80%,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底座。傳統產業不代表落后生產力,通過技術革新可以激發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來源。
2、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要一哄而上、泡沫化,而要因地制宜、穩扎穩打。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發展差異大,不同地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不盡相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就有差異。各地區要找準自身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定位,尊重產業發展客觀規律,打好“特色牌”,下好“先手棋”。
3、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在技術創新層面有所突破,加大各方面的研發投入。政府要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鼓勵企業增加研發資金,重點投向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同時,企業自身也要提高研發費用占比,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或與科研機構合作,共同攻克技術難題。
4、發展新質生產力,應當加強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銜接,包括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高校和科研機構應聚焦基礎研究,如在材料科學、量子物理等領域開展前沿探索。企業則要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將基礎研究成果快速轉化為實際產品或服務。
5、發展新質生產力,從人才戰略層面,要求培養復合型人才并完善人才評價機制。高校和職業院校要開設跨學科專業,培養既懂技術又懂管理、既了解傳統產業又熟悉新興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建立以創新能力、實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改變過去單純以學歷、論文為主要評價標準的模式,注重人才在實際工作中解決技術難題、推動產業創新的業績。
6、新質生產力需要從產業生態層面進行全面布局,優化產業鏈生態,培育產業集群。應當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企業之間要通過戰略聯盟、長期合作協議等方式,保障原材料供應穩定,提高產品配套能力,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地方政府要根據本地產業優勢,規劃和建設產業集群。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