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繭房與大數據“殺熟”今天你被算法算計了嗎?
本篇為“算法治理”特稿第一篇。
《科創板日報》12月10日訊(記者 黃心怡)你以為是在自主選擇,但實際被算法所主導。
很多人今天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當閱讀某個文章后,App會不斷推送相似的內容;當搜索過某個話題后,打開另一個App,也會看到與話題相關的信息自動推薦給你……
我們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算法時代”,在便利了工作和生活的同時,“信息繭房“的現象也隨之出現。
算法讓人們陷入了由數據編織的無形信息系統之中,商業化逐利的算法推送,導致人們獲取的信息越來越單一化、同質化,這也為偏見的放大提供了土壤。人群被劃分為不同的群體,也就是不同層級的“信息繭房”中,極端情況下相互之間觀點對立、水火不容,導致社會的分裂和隔閡加劇。
需要指出的,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算法,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無論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勞動、信息獲取還是休閑娛樂方面,算法都極大地提高了效率并帶來了便利。
然而,算法在互聯網世界中的無處不在,也可能引發一些問題。以“信息繭房”為例,這是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在2006年出版的《信息烏托邦》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指個體如果關注自我選擇的或能夠愉悅自身的內容,同時減少對其他信息的接觸,時間一長,就會像蠶一樣桎梏于自我編織的“繭房”之中。
以短視頻平臺為例,流量至上的內容推薦,導致平臺為了追求流量和用戶停留時間,算法會優先推薦那些容易吸引眼球、具有爭議性或娛樂性強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往往質量參差不齊。 另外,平臺根據用戶的瀏覽行為、點贊、評論等操作給用戶打上興趣標簽,然后通過協同過濾算法推薦相似內容。但這可能導致用戶只能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類型,如喜歡美食視頻的用戶,平臺就持續推送各種美食視頻,使其錯過其他領域的優質內容,視野逐漸變窄。
此外,算法在推薦時主要依據數據指標,如播放量、點贊數、評論數等,而對內容的真實性、專業性、客觀性等質量因素缺乏深入評估。這就導致一些虛假信息、謠言、低質量甚至有害的內容也可能因數據表現好而被大量推薦,誤導用戶,影響網絡環境的健康發展 。
▌價格歧視與大數據 “殺熟”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誠表示, 當前信息繭房有兩層含義:一是出自引流等目的,平臺讓用戶看到其想看的信息。二是出于賣貨等目的,讓用戶看到平臺想讓其看到的信息。這層含義里面注入了“平臺意志”,是平臺主動做出的信息設計。
從這兩層含義的關系來看,前者是手段,為了投其所好,吸引用戶、做大流量;后者是最終目的,把流量兌現為商品交易總額(GMV)。劉誠認為,平臺作為一個個獨立運行的企業,由于追求經濟利潤最大化。那么其經濟影響是,平臺可能會基于信息壟斷對用戶進行信息歧視。
“大數據殺熟”與價格歧視,正是常見的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導致的算法變成了“算計”。在算法機制下,消費者在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面對不同的價格。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用戶的價格可能會比新用戶更高。
不久前,京津冀三地的消協組織發布了大數據營銷差異化現象調查結果,超過四成的消費者明確表示曾遭遇“大數據差異化營銷”。調查中,對外賣類平臺標價22元的糖烤板栗、米麻薯進行購買體驗,結算價格出現了4元至22元的波動,價格差異超過售價的80%;結合短視頻/直播平臺11位消費者的親身體驗,對售價79元的蘇泊爾1.7升全自動安全超大容量燒水壺電熱水壺進行調查,結算價格呈現出49元至79元的波動,價格差異接近售價的40%;對在線民宿類平臺進行調查,結算價格呈現8%的價格差異。
除了大數據殺熟外,電商平臺會根據用戶的瀏覽和購買記錄來推薦商品,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用戶查找相似商品,但也容易導致信息繭房。比如,平臺認為某年輕女性用戶的消費能力較低,就只給她推送低價商品,而不展示一些高品質但價格稍高的商品,限制了用戶的選擇范圍。
此外,算法通常會傾向于推薦那些銷量和點擊率高的商品,這可能導致小眾但有特色的商品難以獲得曝光機會,用戶也更容易集中關注到大眾熱門商品,從而陷入同質化的信息環境,難以發現一些符合自身個性化需求但非熱門的商品。
▌打破信息繭房刻不容緩上海交通大學數據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淵對《科創板日報》表示,算法帶來的信息繭房現象,會導致認知視野受限,人們的思維變得狹窄,難以進行全面、客觀的思考,影響對事物的準確判斷。同時,創新往往源于不同領域知識的碰撞和融合,信息繭房限制了人們接觸新思想和觀念的機會,不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
知名經濟學者盤和林也指出,對于個人而言,信息繭房會限制對信息的接收。由于沒有充分的信息,人們會造成情緒偏激和決策失誤。“比如,有些人因為推送各種保健品而被誤導、上當。有的年輕人被推送某種潮流玩具而深陷其中,形成沉迷。最終,很多人會因為信息繭房失去信息篩選,辨別能力,也失去系統學習能力。”
從整個社會來看,信息繭房還可能會加劇觀點撕裂和社會分層。由于不同的人群看到的信息不同,并在算法推送下反復強化自身認同的觀點,無法接觸到差異化的內容和更全面的視角。
久而久之,在不同人群之間構建起一道信息墻,導致觀點變得單一、狹隘,同時極端化的聲音可能會越來越大,對內高度抱團,對外高度差異,不同立場之間的對立變得難以化解。
“在信息繭房造成的后果中,社會和諧穩定受威脅、觀點撕裂和社會分層是最嚴重的現象。因為它們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團結,可能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和長期的社會問題。”何淵認為。
如何建立有效機制打破逐利性算法帶來信息繭房,何淵表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盤和林則表示,要將算法推薦的決策權還給用戶。“由用戶來選擇是否使用推薦算法,算法可以推薦某一類信息,也可以是通過算法找到新的信息,也可以不要算法直接瀏覽。其次,提供多元化信息渠道,允許多元化的聲音。及時引導人們正確辨別信息是很有必要的。”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