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基金一期擬減持國芯科技、燕東微仍持有28家A股公司股份
《科創板日報》12月10日訊(記者 郭輝) 年關將至,大基金一期處于其投資計劃中回收期的最后一年,因此減持動作頻頻。
近兩日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下稱“大基金”)接連宣布擬對國芯科技、燕東微的新一輪減持計劃。
具體來看,國芯科技今日(12月10日)盤后公告,西藏泰達、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麒越創投等股東擬合計減持不超過3%。其中大基金計劃減持數量不超過194.9471萬股,減持比例不超過0.58%。
國芯科技于2022年1月在科創板上市。該公司專注于國產自主可控嵌入式CPU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的芯片設計,為客戶提供IP授權、芯片定制服務以及自主芯片和模組產品,主要應用于信息安全、汽車電子、工業控制、邊緣計算和網絡通信等領域。
招股書顯示,大基金一期在IPO前為國芯科技第三大股東,持股比例為8.63%。2023年5月、2024年6月,大基金一期分別對國芯科技進行兩次減持,從減持結果來看,減持總金額分別為2.58億元、215.75萬元。
據燕東微12月9日晚公告,其5%以上股東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因自身資金需求,擬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擬減持股份不超過約1199萬股,減持股份不超過公司總股本比例1%。
燕東微是一家IDM模式的半導體公司,產品門類主要面向AIoT、新能源、汽車電子、通訊、超高清顯示、特種應用六大領域;制造與服務領域以向客戶提供功率器件、電源管理IC等服務為主。目前該公司已形成“6+8+12”英寸晶圓產線布局。
大基金一期在燕東微IPO前的持股比例為11.09%,自燕東微上市至今為該公司第三大股東,持股比例為9.42%。燕東微今年已分別在今年6月和12月,公告兩次大基金減持計劃。
大基金前次減持均未按計劃上限施行
值得關注的是,大基金一期在今年6月對國芯科技、燕東微的兩次減持,均未按照公告計劃中擬減持股份的上限進行減持。
其中,大基金一期對國芯科技的上一份減持計劃,減持期限是今年7月4日至10月3日。期間,大基金一期實際累計減持數量僅有10.78萬股,而其減持計劃的上限是不超過201.5999萬股,實際減持股份數量占其當期減持計劃的比例約為5.35%。
國芯科技10月8日公告減持結果,大基金約190萬股未完成減持大基金一期對燕東微的上一次減持計劃發布后,減持期內更是一股未減。據了解,該份減持計劃的期限是今年6月28日至9月27日。燕東微9月29日公告稱,其收到股東國家集成電路基金的減持結果告知函,該次股份減持計劃時間區間屆滿,減持計劃實施完畢,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未減持公司股份。
燕東微9月29日公告減持結果顯示,大基金一股未減上述兩份減持計劃的減持結束日期,與今年9月底密集出臺超預期刺激政策的時間點重合。燕東微與國芯科技也在約9月24日后,股價開啟拉漲模式。
關于為何大基金在減持方案公布后,市場預期拉滿但在實際施行中選擇了相應的減持方案?截至發稿,燕東微與國芯科技有關負責人并未向《科創板日報》記者做出回應。
大基金一期處于回收期最后一年 仍持有28家上市公司股份
事實上,自今年第四季度以來,大基金一期已對江波龍、通富微電、國科微、賽微電子等多家公司進行減持。
賽微電子投資者關系部門人士日前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大基金減持是在募投管退四個階段中的正常現象,目的是為實現收益。”
成立于2014年的大基金一期,按其原定的投資計劃,2024年正處在回收期的最后一年,密集退出已投項目,屬于符合基金回收階段的正常行為。另外2025年至2029年將會是大基金投資的延展期。
據財聯社創投通數據,目前,大基金一期仍持有28家上市公司的股份,涉及公司包括北方華創、華潤微、士蘭微、通富微電、華大九天、長電科技、三安光電、拓荊科技、安路科技、江波龍、滬硅產業、芯原股份等。
大基金二期已于2019年10月注冊成立,規模超出2000億元,將承接一期退出資金的同時繼續加大對集成電路產業的投資扶持。
據公開資料顯示,大基金二期在今年對半導體項目的投資頻次也有所提速。今年中車時代半導體、行芯科技、九同方、全芯智造、益威半導體等公司的新一輪融資動態中,均出現了大基金二期的身影。
大基金三期在今年5月注冊成立,注冊資本3440億元,高于一期、二期的總和。不過迄今公開資料未見出手項目。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