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研發、應用都在同一園區,成都這款康復機器人入選國家級名單

研發、應用都在同一園區,成都這款康復機器人入選國家級名單

新火種    2024-12-09

近日,工信部公示了《2024年老年用品產品推廣目錄》,排名第一的是一款手功能康復機器人,所屬領域為適老化家居產品,來自成都羿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羿生醫療”),是成都市唯一入選的產品。

成都市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大會強調,要注重產研聯動、創新發展。羿生醫療的故事生動體現了這一點:該公司總部位于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產品應用機構之一是成都京東方醫院,二者相距不到兩公里。

入選國家級名單,這一產品有何獨到之處?同一個園區內,如何實現從創新到應用的快速轉化?記者近日來到羿生醫療尋求答案。

▲手功能康復機器人

針對中風偏癱患者,促進腦功能重塑和神經再支配

在公司展示區域,記者見到了此次入選榜單的手功能康復機器人。從外觀上看,它形似手套,有傳導線與操控設備相連。戴上“手套”,打開機器,選擇相應模式,中風偏癱等患者就能對任一手指進行屈伸、捏握等康復訓練。

“這款康復機器人是基于軟體機器人和神經科學理論,以柔性氣動仿生肌肉作為動力源,為手功能障礙用戶提供專業有效的手功能訓練。”羿生醫療創始人尹剛剛告訴記者,該產品包含被動、雙手鏡像、科學牽伸等多種訓練模式,助力患者模擬生活日常抓握,強化協調能力,通過“中樞-外周-中樞”閉環干預模式,促進腦功能重塑和神經再支配,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在具體操作上,該設備可根據不同患者的自身實際情況,調節功能模式和力度,更有利于自身恢復。此外,尹剛剛著重展示了“雙手鏡像”模式:健側手和患側手分別戴上鏡像手套和康復手套,配對成功后,只要健側手做出相應動作,患側手就能同步跟上,如同鏡像。

“對于健康的人來說,兩只手做同樣的動作非常簡單,但對于偏癱患者來說卻很難。”尹剛剛表示,“雙手鏡像”模式的核心在于充分調動腦部的鏡像神經元,幫助患者做神經重塑,通過模仿的方式對患側手進行訓練,就像照鏡子一樣。

▲手功能康復機器人

助推銀發經濟,同時推出機構版和家用版

隨著銀發經濟不斷發展,針對老年人的康復需求開發相關解決方案逐步成為醫療健康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我國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

羿生醫療正是在這一賽道上展開布局。尹剛剛告訴記者,他們致力于為醫院、社區、家庭提供創新康復產品及服務,打造專業康復機器人。今年上半年,公司在看到工信部的評選公告后第一時間進行申報,后經各級主管部門就申報單位知識產權、市場影響力、用戶認知度、產品創新性以及符合國家強制性規范等條件綜合評審后,最終評選出入圍者。

“我們從2017年開始研發手功能康復機器人產品,一開始主要是針對康復機構或醫院。”尹剛剛介紹,公司產品分為機構版和家用版,機構版更早面世,在上海進行研發。“但是后來我們發現,很多患者在醫院里并沒有康復得很好,出院回到家之后需要繼續訓練,于是我們又進行了家用版的研發。”而家用版誕生于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如今,其機構版和家用版手功能康復機器人都已經更新到了第四代,機構版已經推出了腦機產品,并獲得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和生產許可證。相較而言,機構版的各種參數和訓練模式更多樣,而家用版則更小巧輕便,兩種產品分別適配不同的康復場景。“比如在醫院里,場地更寬,功能就更豐富;而回到家里沒有了康復師的指導,在操作上就需要更加簡單。”尹剛剛說。

▲使用展示(效果圖)

加強產學研對接,已進入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

“落地成都以來,我們獲得了很大的支持。”說起這幾年的發展歷程,尹剛剛最大的感受是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速,為公司帶來了很多資源。

他介紹,成都市、高新區等舉行了很多生物醫藥產業的投資峰會,政府有關部門為公司推薦了很多專業投資機構,并協助開展了許多應用落地方面的對接。“比如成都京東方醫院,就是成都高新區生物產業局、天府國際生物城管委會等幫我們聯系的。”尹剛剛認為,通過加強對接,公司的產品能夠快速進入醫院,找到合適場景進行試點示范;醫院里面的一些科研創意也能夠傳達到公司,最終變成實際的產品。

值得關注的是,羿生醫療和成都京東方醫院都位于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二者距離不到兩公里。此外,羿生醫療還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康復醫學科、四川省八一康復中心等開展了產學研對接。

除了入選官方名單,羿生醫療的產品在市場上也取得不俗表現。據介紹,目前公司產品已進入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4000多家醫療機構、60000多個家庭。其中家庭版一套售價在1000元左右。

成都市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大會強調,要鼓勵園區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孵化、產業化全鏈條服務,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全力促進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對此,尹剛剛表示,對于企業自身來說,接下來要更好地推進“醫工結合”,在實際應用中不斷開發更多功能、彌補不足。

“企業和所在園區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只要內部鏈條打通了,大家的發展都將提速。”尹剛剛說。

紅星新聞記者 王俊峰 攝影報道 部分圖據羿生醫療

編輯 李鈺儀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