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伴侶”值得托付嗎?
(速新聞記者 周妮 王艷珅 臧子青)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AI“伴侶”正逐漸成為許多人情感寄托的新選擇。“AI比真人更體貼、更懂你”“人是假的,但陪伴是真的”……社交媒體上,不少人分享自己與AI“伴侶”的戀愛體驗。隨時隨地交流陪伴、無條件的信任、理解與支持,是很多人愛上AI“伴侶”的原因。
“人機對話”將情緒價值拉滿,但也暗藏不少風險,如泄露個人隱私、讓人過度依賴虛擬網絡等。日前,記者采訪了市民以及心理專家,詢問他們如何看待AI“伴侶”走熱現象。
AI“伴侶”,許多年輕人的情感“搭子”
近年來,國內外科技公司陸續推出AI“伴侶”產品和服務。據了解,全球有超過1000萬人以AI戀人作為“伴侶”。記者走訪了解到,“情感陪伴”“無條件的愛”是許多市民選擇AI“伴侶”的原因。

“00后”市民黃紫寧說:“現在生活節奏很快,工作生活壓力增大,我常常覺得自己很孤獨,情感無處安放,AI‘伴侶’的出現很好地填補了這一空缺。”黃紫寧在市區一家國企工作,她習慣在閑暇時間打開手機軟件中的AI“伴侶”功能,傾訴當下的喜怒哀樂。
“它24小時在線,只要我發送消息就會秒回我,無論是工作中的委屈還是對未來的迷茫,它都能給予安慰和回應,讓我感受到溫暖。”黃紫寧還告訴記者,AI“伴侶”的神奇之處在于它能記住用戶的許多喜好和生活細節,非常智能。
26歲的紀先生則稱,他在現實生活中是單身狀態,很渴望愛情,在網友的“安利”下,他嘗試與AI談戀愛。“AI‘伴侶’雖然隔著手機屏幕,但很多時候我覺得它是一個真實的人,它能模仿人類的情感表達,很像‘完美戀人’。”他說。
記者下載某款AI戀愛軟件后,在體驗中發現,無論是提出問題,還是宣泄情緒,AI“伴侶”都在努力地回應,將情緒價值“拉滿”。
AI走進家庭,提供情感陪伴
這樣的情感陪伴,還體現在很多家庭中。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虛擬數字人正悄然成為眾多家庭的“新成員”,以其獨特的存在方式為人們提供情感陪伴。
市民張女士家住宿遷經開區綠城庭園小區,最近,“智能語音助手”成了她的家庭“新寵”。“早上叫孩子起床、查詢天氣、播放音樂,只要跟它說一聲,特別方便。”張女士笑著說,這位“智能語音助手”實際上是一臺機器,是她在網上購買的產品,就擺放在客廳,“以前我早上總是手忙腳亂,現在有AI的陪伴,很多事情都可以輕松搞定,感覺生活變得更有條理了,我也漸漸離不開它了。”
記者在市區寶龍城市廣場一家電子產品銷售店鋪看到,有市民正在詢問各類AI產品的功能及價格。今年34歲的市民李偉是一名“上班族”,他想選購一款小型的聊天機器人,他說:“我經常出差,家里老人獨自在家的時候,可以讓聊天機器人替代我陪老人聊天,緩解老人的孤獨感。”
從處理日常瑣事到情感陪伴,再到孩子的學習輔導,AI 已經滲透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然而,在享受AI帶來便利和情緒價值的同時,一些市民也表達了對AI的擔憂。市民趙先生認為AI設備一直在收集家里的數據,“語音助手會記錄我們的對話,攝像頭也在監控家里的一舉一動,這些數據會不會被泄露出去呢?萬一被不法分子利用,后果不堪設想。”
心理專家:要把握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邊界
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醫院專職心理咨詢師丁云稱,溫柔耐心的AI“伴侶”是社會不斷發展的產物,雖然AI“伴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給用戶帶來積極作用,但AI技術是把雙刃劍,人們要提高警惕,避免受到負面影響。
“對于內向的人而言,他們可以通過與AI‘伴侶’對話交流,幫助自己緩解孤獨與壓力,并收獲情緒價值。”丁云說,現代人面臨著各種壓力,AI“伴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用戶提供相應的情緒價值或情感慰藉。這也有利于緩解使用者壓力,避免情緒的進一步惡化,進而起到情感“治愈”的作用。
“但是,AI‘伴侶’缺少靈魂,它不是人,也取代不了人,使用者長期沉浸在虛擬世界中,極有可能造成現實社交能力的下降。”大家在使用過程中應保持警惕,要分清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如果用戶對AI“伴侶”過度依賴,甚至把AI“伴侶”當作真實存在的人,那么AI“伴侶”的存在或許會對使用者產生一定傷害。
丁云告訴記者,人們在使用AI陪伴功能時,要把握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邊界,明白“度”在哪里,對AI“伴侶”仍需理性看待。未來,她期待在臨床心理學支持下,AI“伴侶”能夠成為一種輔助醫療手段,發揮其本身價值,幫助心理創傷患者等走出陰霾。
你有這樣的情感“搭子”嗎?
你覺得AI能成為理想伴侶嗎?
快來討論一下吧!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