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場科技成果轉化大賽為何吸引眾多資本前來?
《科創板日報》12月2日訊(記者 陳俊清) 一場科技成果轉化大賽吸引了眾多創投資本。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中銀科技金融學院第二屆科技成果轉化大賽決賽落下帷幕,決賽中有9個項目進行角逐,6個項目獲獎,新一代國產相控“磁波刀”AI精準無創治療技術產業化項目獲得一等獎。
一等獎獲獎項目所屬醫療器械&人工智能交叉行業。據獲獎團隊介紹,該項目結合了聚焦超聲熱消融技術、相控陣精準導航技術,通過超導磁共振引導,運用數字化手段實現體部腫瘤和腦部重大神經系統疾病無創診療一體化。
該項目由上海交通大學陳亞珠院士領銜,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研究員沈國峰為該項目負責人。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參加決賽的9個項目均由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導師指導。
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中銀科技金融學院執行院長劉少軒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隨著高校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視和資金的增加,其見證了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變化。在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方面,全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總合同金額在2023年達到了2054.4億元,同比增長13.7%。這一數字顯示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活躍度和增長趨勢。
“國家政策的支持和產學研合作的深化,促進了科技成果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對接。例如,通過“揭榜攻關”機制,企業提出研發需求,高校科研團隊主動承接,形成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新機制。此外,上海交通大學中銀科技金融學院開設了全國首個“技術轉移專業碩士(MTT)學位點”,致力于培養技術轉移專業人才,首屆學生已于2024年6月畢業。”
據上海交通大學初步統計,2020年以來,上海交通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突破40億元,是2017至2019年合同總金額的6倍。截至目前,學校共有100個科研團隊按照校內程序申請采用“完成人實施”模式開辦146家企業,涉及機械與動力工程、航空航天、材料科學、生物醫藥等領域,累計吸引社會資本超60億元。
除高校外,一眾資本也正密集關注技術轉移領域。本次決賽的評審團共7名評委,其中5位均來自資本市場。包括上海科創集團、君和資本、深創投、創業接力集團等,其均在技術轉移領域有相應布局。
今年以來,技術轉移領域資本增長呈現活躍態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1-8月份,我國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0.2%,增速比全部投資高6.8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6%,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11.7%。
菡源基金合伙人丁鋼是本次決賽評委之一,他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科技成果轉化,是離創新源頭最近的投資項目來源之一,在科技興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背景下,成為許多基金投資的關注的領域。而風險投資,作為在創新領域最有敏銳洞察和超前判斷能力的投資群體,應該可以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大有作為的。
據了解,菡源資產負責管理上海交大設立的“未來產業母基金”,這支母基金專門服務于上交師生科技成果轉化,主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進行投資。合作的知名機構包括啟高資本、光速光合、小苗朗程、紅杉中國、方廣資本等。
和所有的早期投資一樣,科技成果轉化投資也一樣面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
丁鋼表示,從科研成果到產品,團隊的搭建和迭代,與市場和資本的對接等,都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道鴻溝。 而成果轉化項目,在具有潛在技術壁壘的同時,往往在市場需求洞察和團隊完整性方面,特別需要投資人的幫助和支持。
近期,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2024-2027年)》。聯動設立概念驗證基金、成果轉化基金等,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強科技金融服務,開發科技成果轉化信貸、保險等科技金融產品,打通技術轉移機構科技信貸支持路徑。
對于技術轉移領域的投資,丁鋼認為,不能把自己看成是一個金融工作者,而更多的是一個科技工作者。需要為項目提供多方面的支持,除資金支持外,特別是在團隊搭建、與資本市場的對接、獲得關鍵客戶方面提供更多幫助,成為項目的翻譯器和連接器,和項目共同成長。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