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斯達“換擋”機器人賽道
12月2日,拓斯達股價創造歷史新高,收盤價格達33.26元/股,當日大漲12.75%。在同一天,拓斯達發布公告稱,人形機器人相關業務暫未產生實際收入,后續可能面臨諸多變化,經營情況存在不確定性。
靠注塑機起家的拓斯達,已經進入機器人“俱樂部”,其與華為的合作更是備受關注,為求全力押注機器人,公司還大幅削減其他業務條線。選擇主動“換擋”的拓斯達能否如愿還未可知。
股價高漲的背后,拓斯達的業績數據并不樂觀。從三季報來看,公司營業收入22.35億元,同比減少30.96%;歸母凈利潤902.37萬元,同比減少92.99%。若從單季度利潤看,拓斯達在三季度利潤虧損2678萬元,同比下滑超過160%。
拓斯達早在2007年就已成立,最初售賣、生產注塑機,此后涉足數控機床,經過技術積累,如今成為機器人概念股中的一員。從2024年中報看,公司的業務可概括為四大類,其中最重要的是工業機器人,期間營收超過3億元;“基石”業務注塑機排名第二,營收約2.3億元;此外還有數控機床和智能能源管理系統,營收規模大致在8000萬—1億元。
對于利潤下滑,拓斯達也給出了解釋。公司方面表示,收入下降主要因為公司主動收縮項目類業務,其中“智能能源及環境管理系統”收縮約43%,“自動化應用系統”收縮約26%。利潤表現不佳主要因“智能能源及環境管理系統業務”盈利下降。在拓斯達大刀闊斧的改革下,智能能源系統相關業務在三季度中收入同比下降接近90%。
解釋之余,拓斯達也給市場服下“定心丸”。公司表示,機器人業務態勢向好,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長8.91%,毛利率同比增長5.17%,尤其是多關節工業機器人,收入同比增長超過67%。
注塑機作為公司老牌業務,受市場周期影響,表現也不錯。公司注塑機業務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9.23%,主要因下游客戶補充庫存,且海外需求增長,行業整體景氣度有所提升,致使銷售回暖。
雖然都是公司旗下業務,但因為全力押寶機器人,拓斯達不得不“厚此薄彼”。盡管“智能能源管理系統業務”看起來像累贅,但實際上,這也是拓斯達的“親兒子”。拓斯達在2017年開設了該板塊,其也曾是業績的重要支撐。該板塊主要是提供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監測工廠水、電、燃氣各類能源消耗情況,提升利用效率。
接下來,拓斯達還要繼續優化業務結構。公司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持續調整業務結構,聚焦產品,收縮項目,未來隨著智能能源相關業務占比進一步降低,公司業務將會進一步優化。
拓斯達之所以在機器人上高歌猛進,主要還是搭上了華為這棵“大樹”。而華為也在傳統業務之外瞄向機器人這個未來產業,尤其當國內的機器人產業鏈已成氣候,華為不會不落子。
雖然背靠大樹,但由于競爭者眾多,拓斯達的壓力也不小。這也能解釋其為何急于砍掉支線業務,在機器人業務上全力以赴。
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在AI大模型出現之后,人形機器人相關企業也如雨后春筍。人形機器人在應用場景上要有通用性,不能只在單一場景下完成任務,比如擰螺絲的就擰螺絲,掃地的只掃地。而通用性更是產業的難關,大模型的出現讓機器人有了深度學習能力,使其有了更聰明的大腦,所以人形機器人重新火熱起來。
如今人形機器人雖然品牌眾多,但之所以還沒真正走進人們生活,只因技術上仍有難點。
目前,拓斯達正是在此處下功夫。拓斯達新設立了子公司矩陣智控,專注于通用機器人“感、算、控”一體化高性能運動控制平臺研發。
拓斯達認為,運動控制平臺在具身機器人中,起到了“小腦及脊椎”的連接作用,而矩陣智控的研發,可實現硬件跨平臺部署,以適應不同的AI算力要求,作為運動控制物理引擎接入AI仿真系統。
主動“換擋”的拓斯達,在未來能否和華為一起繁榮,利潤下滑之時,其又能否頂住研發成本壓力?一切問題還有待揭曉。
北京商報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拓斯達,但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北京商報記者王柱力
(文章來源:北京商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