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碳+減碳”才是可持續發展創新的神奇力量這家百年車企做到了
“大家好!我是遼河口國家自然保護區南小河管理站的巡護員楊將,大家知道遼河口大多是因紅海灘,其實這里也是全球最大的黑嘴鷗繁殖地,這些年,還有十幾萬只的鸻鷸類在這兒歇腳。對了,新朋友還有環頸鸻、紅腳鷸、白額燕鷗等繁殖鳥類。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我們那兒的故事……”
11月27日,寶馬中國攜手中國科學技術館聯合舉辦“建設美麗中國大家說科普沙龍”。在這場關于生物多樣性和寶馬可持續發展創新的科普盛會上,從濕地保護到動物種群再到地球生物多樣性,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學者為公眾帶來了一場高質量的科普課。與專家們一樣贏得了全場熱烈掌聲的還有來自遼河口國家自然保護區的巡護員楊將,他開篇生動、真切的遼河口濕地守護故事,是無數一線巡護員的縮影。
風兒了解森林,動物感知生態,循環孕育新生。在我國,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濕地儲存96%的淡水資源,濕地的保護修復是美麗中國建設重要內容。遼河口濕地是全球濱海濕地的典型代表、全球重要鳥類遷徙通道以及具有國際意義的物種搖籃。同時,濕地生態也被專家看作最為經濟且對環境友好的固碳方式之一。
華晨寶馬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戴鶴軒博士表示:“寶馬在中國于2021年率先發起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具有引領性、前瞻性。我們以創新的行動成為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寶馬始終將可持續發展作為企業戰略核心。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意味著‘綠色’,更關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一手抓減碳,一手促固碳,一個都不能少!”
好的品牌應該是岸邊劃過的舟行者,于千帆盡處,聽濤聲、觀云卷,懂存在的意義,也詮釋著公司的價值觀。寶馬愛心基金連續第三年持續資助遼河口、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并以創新方式吸引更多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
“既減也固”:賦能可持續發展
如果說,植物是神奇的魔術師,那么固碳作用就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大自然的平衡衛士,對控制室溫做出極大貢獻。
從宏觀層面看,氣候突變、生物多樣性損害、環境污染是全人類面臨的三大挑戰。而汽車行業基于電動化、智能化的創新轉型正是應對上述問題的減碳解決方案。寶馬認為,可持續發展就是其中解決關鍵復雜問題的金鑰匙。
近年來,科學界已將“減碳+固碳”看作有效控制室溫的兩個翅膀,只有持續促進地球固碳能力、推行創新減排減碳才能有效遏制氣候突變。
對于寶馬來說,減碳之路意味著,減碳和固碳,一個都不能少。一方面,寶馬通過全價值鏈的可持續發展創新減碳。最可持續的經濟是循環經濟,是解決氣候挑戰、資源短缺等問題的有效手段。通過踐行循環經濟,寶馬最大限度地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并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目前,寶馬沈陽生產基地已實現向100%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全面轉型。截至2023年,寶馬在沈陽的所有生產基地及全國36個在華非生產基地均已實現100%可再生能源電力供電。
寶馬沈陽生產基地也在不斷拓展再生水的使用范圍,2023年,已使用100%再生水進行綠化灌溉。2023年,寶馬回收82639噸廢鋼,并通過100%回收退役高壓動力電池,回收1041噸原材料。
基于循環設計理念打造的BMW i循環概念車,100%使用再利用材料和100%可回收,正是對寶馬以循環永續為核心的未來出行愿景的生動展現。
另一方面,寶馬將對減排減碳的行動擴展到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增強地球的固碳能力。在沈陽生產基地,寶馬積極參與當地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植被豐富的里達廠區擁有1.1萬多株樹木和7500平方米的生態花園,已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牛背鷺在北方的棲息地;廠區內的人工湖使用處理后的“循環水”作為水源,滋養一池錦鯉,讓生態花園成為員工們工間休憩打卡的小景點。不僅如此,寶馬還將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延伸至工廠之外,發起“BMW美麗家園行動”,力于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國家公園建設。
戴鶴軒表示:“汽車行業是場耐力賽,需立足長遠、久久為功。寶馬堅持責任為先,堅持可持續發展,始終將可持續發展置于企業戰略的核心位置。”
北方的冬天,大雪飄飛,萬木凋零,松柏依舊挺立;滄海橫流,挑戰加劇,行動者始終不渝。
創新驅動: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
“這是我們三江源頭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與當地自然優勢資源結合最‘甜蜜’的案例之一。未來,我也想把與自然界緊緊相連的‘綠色文化’傳承下去,也想把游牧民族的文化含在‘糖’里,帶到世界和大家一起享用。每次與寶馬合作都有驚喜,都得到了很大的尊重,幫助我們非遺文化創新發展。”
在“建設美麗中國大家說科普沙龍”上述內容的女生叫白卡,來自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是玉樹創業青年代表,“曲克安噠”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技藝傳承人,曾獲2022年“大國農匠”全國農民技能大賽創業創新類二等獎,是地地道道牧人的女兒。“曲克安噠”是用牦牛奶制作的藏糖,還可以用來制作面膜。
此外,她還有一個特別的身份,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基地”的學員。2018年,由寶馬資助,白卡有幸進入這個國內率先校企聯合成立的非遺保護創新基地,學習深造后回家鄉創業,帶動家鄉人民有效脫貧,成為“非遺扶貧”、可持續生計的典范。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創新是通往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關鍵,一個有韌性的公司必須具備可持續創新的能力。
正如戴鶴軒博士所說,眾行為大家(ALL ACTIONS FOR ALL)。可持續創新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商業創新,它不僅可以為企業創造利潤,更重要的是,可持續發展創新更將讓社會、環境和各方利益相關者共同獲益。白卡的故事就是寶馬持續為中國社會創造價值的一個縮影。
我們看到,通過創新,寶馬為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性。2024年,寶馬協同沈陽市政府部門及本土合作伙伴探索中深層地熱能,將于明年寶馬在沈陽的動力總成工廠及第六代動力電池中心實現100%非化石能源供熱。在國內汽車行業中率先探索中深層地熱能,并嘗試規模化利用。此外,華晨寶馬成為沈陽市首家加氫站的首個用戶,這不僅標志著沈陽在綠色能源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同時也意味著華晨寶馬成為國內率先使用綠氫燃料卡車進行物流運輸的汽車主機廠。
綠色發展不是獨行之路,需眾人并肩前行。大雁之所以能夠穿越風雨、行穩致遠,關鍵在于其結伴而行,相互借力。通過創新合作,寶馬已經攜手中國合作伙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2022年起,寶馬集團與浙江華友循環科技有限公司攜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打造動力電池材料閉環回收與梯次利用的創新合作模式,全球率先實現電動車動力電池原材料閉環回收。除此之外,在今年10月,寶馬與清華大學成立未來出行聯合研究院,聚焦人工智能、V2X車聯網技術、固態電池等前沿技術領域。
唯有責任為先才能行穩,唯有長期主義方能致遠。寶馬持續為中國社會創造價值20載,以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BMW中國文化之旅致力于中國非遺保護已有18年歷史,探訪了24個省及直轄市,資助并賦能培訓了近1000位非遺傳承人,影響并帶動了2.1億公眾,在非遺保護創新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BMW中國文化之旅將過去18年已被驗證行之有效的非遺保護創新舉措,以大運河為載體,以其蘊含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弘揚為核心,展示運河風采、傳承運河文脈、分享運河智慧,是“BMW中國文化之旅大運河文化保護教育公益項目”的題中之義。
“有一種遠見超越你的未見。”左手促固碳,右手推減碳,眾行為大家,是寶馬用創新踐行可持續發展,是寶馬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應對復雜挑戰的金鑰匙,亦是寶馬這家百年企業能夠不斷用定力和韌性穿越周期的“壓艙石”。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