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約16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一廣東制造業的“攀升記”
作為制造業“尖子生”,廣東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約16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一,電子信息制造業連續33年位居全國第一。在加快打造人工智能、新型儲能、商業航空、生物制造等新的增長點之外,廣東還瞄準未來電子信息、未來智能裝備、未來生命健康、未來材料、未來綠色低碳等產業搶抓產業“新風口”。
近日,在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的“新型工業化媒體調研行”廣東站采訪活動中,記者走進東莞、廣州的產業一線,采訪了集成電路、無人駕駛、新型顯示、潮玩等領域的“領頭羊”,也接觸了生物醫藥、智能制造、人形機器人等領域的“黑馬”,它們是當前廣東制造業實現從低端邁向中高端的縮影。
產業向“新”,“智造”動能更澎湃
“廣東汽車產量連續七年居全國第一,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是‘廣東造’。”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總經濟師鄒勇兵給出一組數據,去年,半導體與集成電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型產業集群增加值增速超10%,其中,12英寸芯片制造規劃產能大幅提升、鴻蒙生態設備超8億臺。
在東莞市松山湖,有著一家國內最大的服務器制造廠家、連續二十余年蟬聯中國內存市場第一的企業落戶于此。“我們的總部在深圳,東莞是我們的制造基地,也是重要的研發中心。”東莞記憶存儲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賈宗銘強調,以前記憶科技以生產制造為主,現在正慢慢地轉型為產品研發為主,“以前人員結構有90%是工人,現在60%到70%是研發人員”。
“大量的生產、組裝項目都進行了自動化的改造。”賈宗銘說。走進記憶科技的智能工廠,借助5G網絡實現了設備、物料、人員、安全、環境檢測等全連接,整個工廠所有生產過程數據通過一張網匯集到一個平臺,實現對各個環節的實時監控和感知,同時也可以對一些風險和缺陷進行預測和分析。
“存儲行業有非常明顯的周期性波動,一般是三到四年,去年其實一直在上升,也帶動了我們的生產。”在賈宗銘看來,記憶科技近幾年能夠保持營業增長的關鍵在于帶給客戶的附加價值,“我們做SD存儲設備或服務器的同時,還在做產品的芯片設計,能夠提供更好的設計方案、生產解決方案,從而給客戶提供更高的附加值”。
在廣州市海珠區,作為全球領先的自動駕駛科技企業,廣州文遠知行科技有限公司的自動駕駛小巴,已經成為全球眾多城市的亮麗風景線。“我們當初落地廣州的時候,還沒有智能網聯汽車的概念,當時落地廣州主要原因是廣州的營商環境,廣州在很多地方引領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創新,非常具有服務意識,也很包容。”文遠知行創始人兼CEO韓旭說。
在3個月前,文遠知行的無人駕駛測試車開始在美國圣何塞及周邊區域投入運營。不久后,又和全球最大出行配送公司優步合作,開啟無人駕駛出租車在阿聯酋的商業化運營。“我們在海外有7個國家30個城市開展自動駕駛的研發、測試及運營,其中在阿聯酋、新加坡、美國都拿到自動駕駛牌照,一定還會繼續去開拓。”韓旭說。
企業攀“高”,“小塊頭”角逐全球舞臺
“截至今年9月,全省登記在冊企業818.55萬戶,其中,中小企業超700萬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廣東省工信廳民營經濟處處長梁佩華說。在廣東,累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91家、創新型中小企業超過4萬家,獲批22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中小企業正角逐全球舞臺,成為各個細分賽道的“小巨人”。
“磁懸浮、氣懸浮,以前是被國外壟斷的技術。”走進位于東莞寮步鎮的雷茨智能裝備(廣東)有限公司,公司創始人兼總裁吳炎光介紹,早年我國的風機技術被國外壟斷封鎖,使得國內企業不得不“高價買、高價用、高價修”風機,在2011年年底的時候他用2萬元創立了這家企業,現在已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每年利潤也有5000萬元,在德國成立了全資子公司,正在準備上市”。
“就像飛機加速到一定程度可以脫離地面一樣,氣懸浮的軸承在旋轉開始時是有摩擦的,達到一定高度之后實現無接觸,就消除了摩擦。”吳炎光指著氣懸浮風機介紹,以前類似的進口風機,功率是37到300kW(千瓦),雷茨智能裝備的產品最小能做到2.2kW,對比起來要節能得多。
“以300kW(千瓦)的風機為例,我們的風機要比傳統風機一年節省150萬度電,相當于節省電費接近92萬元,每年減碳約480噸。”吳炎光說,磁懸浮控制器、磁懸浮軸承傳感器系統、機構設計、自掃頻功能技術等讓雷茨智能裝備用數年時間打破了國外幾十年的壟斷,由于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某些產品的成本從8萬元降低到了2000元。
“以前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風機的維修成本是非常高的。國外廠家派專人來檢修,要把拆下來的零部件發回國外,維修要多少錢也是由他說了算,成為整個行業發展里的痛點。現在,我們不但可以自己生產,還能維修同類的全球各大品牌產品,不用再去找國外維修,成本可控、周期可控。”吳炎光說。
在廣州市黃埔區,百奧泰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李勝峰告訴記者,在生物醫藥的全球市場里,90%都是在中國以外的區域,“我們最近5年有4款產品已經上市了,為了讓產品‘走出去’,通過跟國際上的一些公司進行合作,在全球有92個國家確定了合作伙伴關系,到2026年大概會有4款產品可以在全球銷售”。
“抗體藥物的研發周期特別長,像貝塔寧大概花了20年。”在李勝峰看來,生物醫藥企業在發展壯大過程中也要把視野放到全球市場和全球患者身上,“做藥物研發當然都希望做到全球,我們先不要想著掙錢,跟全球的龍頭企業合作,起碼可以讓我們的藥能盡快地覆蓋全球患者,滿足亟待解決的治療需求”。
(文章來源:羊城晚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