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即墨區錨定四個方向精準發力促進先進制造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即墨區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計劃、加力提速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等部署要求,瞄準藍色、新興、低碳、高端方向,全面實施實體經濟振興發展三年行動,推動綠色新興產業聚企成鏈、集鏈成群,傳統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煥發活力,其工作經驗做法契合綠色低碳導向、符合產業發展需求、展現出即墨特色。
先進制造業是山東經濟的根基所在、優勢所在,是拉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青島市即墨區作為產業大區、工業強區,擁有各類工業企業4萬余家,工業占比超過40%,汽車、紡織服裝等主導產業占據青島“半壁江山”。近年來,即墨區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計劃、加力提速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等部署要求,瞄準藍色、新興、低碳、高端方向,全面實施實體經濟振興發展三年行動,推動綠色新興產業聚企成鏈、集鏈成群,傳統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煥發活力,其工作經驗做法契合綠色低碳導向、符合產業發展需求、展現出即墨特色。
向“海”圖強,全力當好海洋經濟發展排頭兵
海洋是經濟發展的戰略要地,海洋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強勁韌性和巨大發展潛力。即墨區海域面積1990平方公里、海岸線196公里,海洋資源得天獨厚。
即墨區錨定當好海洋經濟發展排頭兵目標,堅持陸海統籌、全域皆藍,聚力將海洋經濟打造成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強有力示范帶動。
依托青島藍谷這一海洋科技創新平臺,持續推動重大涉海科研機構、高校院所集中布局,先后引進落地“蛟龍號”母港國家深海基地、國家海洋設備質檢中心等“國字號”科研機構28家,山東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院所設立校區或研究院25處;培育引進省部級以上創新平臺49個。工作中,打破科研資源單位化、個人化,整合各類優勢科研資源,創建藍谷海洋儀器、深遠海科考船隊等9大公共研發平臺及海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推動高端創新要素開放共享、高效利用,推出一大批問鼎全球的海洋科技成果。其中,藍谷海洋儀器共享平臺統籌10余家科研機構的高端儀器,400余套科研設備入網,實現線上線下共享共用;集合全國13家單位的37艘科考船及“蛟龍號”等800余臺(套)船載設備,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深遠海科考團隊,累計共享船時超過5000天;全球最大的自主航行集裝箱商船“智飛”號、國內首艘無人駕駛自主航行系統實驗船“智騰”號成功下水,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交付運營。
推動科創與市場無縫銜接,實體化運營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落實“十個一”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通過成立20億元產業引導基金跟投、產業招商中心跟進、載體空間定制化打造,打通科研成果就地轉化全鏈條,匯聚全國海洋科技成果等各類信息資源4萬余條,推動山東大學糖智藥業、藥食同源等10余項重大成果轉化落地,累計實現技術合同交易額30余億元。引導科研院所成立產業化平臺公司,通過全資控股、成果入股等方式,推動更多科研成果進入市場、落地生根。近兩年,各科研院所累計實現橫向技術合同轉化419項、成交額6.5億元,累計孵化科技型企業98家。
聚焦海洋裝備制造業、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等五大產業方向,規劃8處涉海專業園區,引導涉海項目分類聚集、就近落地、鏈條發展。其中,海洋生物產業園一期基本建成,引進總投資56億元的鏈主企業青島美谷生物科技項目和15個產業鏈關聯項目。海洋信息產業成功引進上市公司鵬博士電信傳媒總部,深信服、偉東云等優質企業也相繼落戶,易華錄加快建設海洋科學大數據平臺、海洋大數據共享平臺。
向“新”發力,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了前沿科技趨勢,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產業綠色化低碳化升級的新引擎。即墨區對標全省產業重點、立足即墨產業基礎,研究確定將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作為主攻方向,每個產業鏈由區級領導擔任“鏈長”,建立“鏈長”、產業鏈專班、鎮街(功能區)三張責任清單,在投資融資、土地供給、人才支撐等方面采取一系列集成式改革創新,加快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瞄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綠色新興產業,實施龍頭項目招引突破行動,集中資源精準發力,推動產業從無到有、加快成長。比如,搶抓省級在東部沿海布局海上風電、海上光伏兩個千萬千瓦級基地的契機,主動對接引進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海上光伏、海爾儲能兩個投資百億級,以及總投資30億元的華潤漁光互補等大項目,投產后將形成新能源產業隆起帶。
健全項目落地評估機制,依托已落地龍頭項目,大力招引符合綠色低碳和區域發展方向的高質量上下游項目,實現延鏈、補鏈、強鏈。比如,圍繞服務奇瑞青島基地發展,全面“分解”奇瑞汽車零部件構成,梳理形成配套供應商清單,按圖索驥開展定向招商;依托奇瑞青島基地就近規劃千畝零部件產業園,結合項目需求配建代建廠房,落戶航天模塑等產業鏈項目16個,園區全部達產后預計年產值達100億元,助推奇瑞汽車產業鏈產值達到400億元以上。
堅持區域與企業共同成長、相互成就,制定工業“倍增計劃”試點企業評選及扶持辦法,對入選“鏈主”企業“一企一策”精準支持,同步發揮企業懂產業、資源多的優勢,爭取深度參與產業鏈政策制定、招商目錄編制、配套項目招引等工作,成為招商引資的“助手”、產業鏈發展的“高參”。比如,創新奇智是中國最大的制造業AI解決方案供應商,即墨區給予資金、辦公場所等全方位支持,通過政企緊密協作,落地13個月即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2022年實現營收15.58億元、同比增長81%;同時企業“投桃報李”,協助引進孵化奧利普奇智、賽迪奇智、睿云奇智等人工智能領域企業14家,累計服務企業300余家、創收近30億元。
堅持向“數”而行,以數字化推動“老樹發新芽”
即墨區中小工業企業眾多,嫁接互聯網、深化產業賦能,對于節能減耗、降低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意義重大、潛力巨大。即墨區將產業數字化作為重要抓手,統籌發揮政府、平臺、協會、中介、企業等作用,全力向“數”而行、深挖“數字”潛力。
一方面,抓“數字化改造”,促進傳統企業提效降本。深入貫徹“工賦山東”“工賦青島”部署,與海爾卡奧斯、浪潮等十大工業互聯網頭部企業加強合作對接,對參與工業互聯網改造的企業給予25%補貼、對十大雙跨平臺等優質服務商參與改造的項目給予軟硬件投資額40%補貼,助力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目前,即墨區已有400余家企業完成數字化改造,生產效率提升20%以上,精銳機械等13家企業入選青島市工業賦能示范。比如,瑞華集團是迪卡儂等知名品牌產品供應商,年產服裝500萬套。通過引導企業與海爾卡奧斯平臺合作,引入智能柔性生產技術和海爾MES管理系統,完成“大貨代工”向“小單快反”轉變,改造后日產能提升35%、生產周期由20天縮減至7天,訂單量增加30%、附加值增長150%,年新增產值3000余萬元。
另一方面,抓“數字化整合”,促進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深度優化。堅持“市場的事情市場辦”,引導支持市場主體搭建信息化產品供需平臺,整合各方市場資源提供信息發布、貨源組織、信用背書、物流倉儲等全流程服務,形成相互連通的供應鏈體系。以蟻家人供應鏈為例,擁有國內領先的“蟻陣”平臺系統,能夠關聯各類產品供應企業,提供物流、金融服務。2022年,蟻家人供應鏈依托5.5萬平方米租用場地完成交易額22億元,帶動關聯企業增收10%以上。今年,將投資52億元建設產業互聯網總部,吸納更多企業進入供應鏈平臺。一方面,由于市場銷路更有保障、原料采購更加便捷,本地企業能夠更加專注于生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蟻家人供應鏈更好統籌貿易資源,三年內有望成長為百億級貿易企業。
向“科技”要生產力,促進企業產品結構高新化高端化
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充分發揮政府資源優勢,強化關鍵技術攻關支持,打通科技成果嫁接轉化渠道,通過產學合作、創新提升,向高附加值領域加快發展延伸。
綜合運用重大科技專項等扶持政策,統籌協調調動各類資源,精準支持企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以即發集團為例,作為即墨最大的紡織服裝企業,年產值達百億元,但每生產1噸產品需消耗100噸淡水,生產能耗較大。工作中,主動引導即發集團開展染色技術攻堅,爭取兌現重大科技專項等各類扶持資金2000余萬元,有效激發了持續開發積極性。目前,即發超臨界無水染色技術已建成啟用產業化示范線、年產能1000噸,實現國內獨創、國際領先,正由傳統加工企業向綠色智能制造企業加快轉變。
加強與省人才集團、駐藍谷高校院所等合作,開展揭榜掛帥、供需對接等系列活動,促進本地企業與專家學者合作攻關,去年技術交易額達50億元以上。比如,帶領汽車制造配套企業海聯金匯與省人才集團開展“智企對接”,牽線巨英東院士與企業開展合作,引入國際最先進的熱處理技術成功批量生產車用高強鋼,打破國外企業壟斷;上線一體壓鑄成型工藝,成為特斯拉以外國內唯一掌握該技術的企業。
建立企業自主創新項目儲備庫,優先保障用地、資金等各類要素,2022年爭取撥付科技創新扶持資金6000余萬元,推動500余家企業產品迭代、工藝升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600家、高新技術產值占比達67%。比如,支持漢格斯特新能源科技公司與李長河院士團隊合作轉化潔凈精密制造技術,提供“拎包入住”研發空間,專項研究政策降低企業研發成本,推動潔凈精密制造研究院順利落地,當年孵化帶動企業35家,實現年產值3億元、稅收3000萬元。
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是國家賦予山東的重大歷史使命,也是推動我省加快轉型發展的重要引擎。即墨區結合自身實際,大膽探索、躬身實踐,形成的一些推動轉型的經驗啟示。
即墨區立足區域發展實際,系統謀劃、因地制宜、特色引領,既不貪大求全,也不囿于一隅,精準確定攻堅方向,精準謀劃攻堅措施。發揮海洋優勢,做好“藍色”文章,推動海洋經濟加快起勢,成為支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每個區域有每個區域的實際,都需要堅持系統觀點、運用系統思維,科學謀劃區域發展,努力打造特色、創出品牌。在強化在產業布局、用能改造等方面,嚴格落實“畝產論英雄”要求,對擬淘汰升級產能、擬大力發展行業進一步明確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建立差異化考核制度,對產業基礎欠佳、能源消耗較大、發展效益相對不高的地區,重點考核落后產能淘汰提升,對沿海等地區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即墨區通過充分發揮鏈主企業作用,各產業迅速拉起框架,特別是即墨區的汽車產業,以一汽解放、一汽大眾、解放新能源、奇瑞四大整車為龍頭,引進落地上下游配套項目400余個,產值將達到1500億元,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實踐證明,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底層邏輯是專業化分工、集聚化經營,必須充分發揮龍頭項目資源整合、技術融合、人才聯合、渠道聚合作用,以供應鏈帶動發展區域產業鏈。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即墨區堅持問題導向,綜合施策、精準解題,幫助企業走創新發展的路子,努力在本行業本領域贏得核心優勢,激發出新的強大發展動能。實踐證明,以企業為主體開展自主創新,是供給側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企業自我發展的根本出路。當前,企業自主創新還存在不少市場失靈的領域,政府必須主動發揮牽線搭橋、信用背書、資源整合等方面的作用,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幫助企業分攤研發風險、提高轉化效率,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隨著信息化技術深度應用,數字化、智能化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代表著產業轉型升級方向、顛覆著以往生產經營模式。即墨區在數字化改造應用方面起步較早,涌現了酷特智能等一批典型企業,400多家企業完成了工業互聯網改造,企業平均生產效率、能源消耗等指標都有較大改進。實踐證明,數字化、智能化是方向、是未來,應出臺更加適宜的鼓勵政策,引導各地企業主動擁抱信息化、智能化浪潮,充分運用“兩化”融合、產業互聯網等新業態新模式,積極培育平臺經濟生態體系和產業鏈,改良區域產業組織和經營模式,以數字變革引領全面轉型。(于曉)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網)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