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求新求變航空航天產業呼喚科技新元素
證券時報記者安宇飛
11月17日,是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以下簡稱“珠海航展”)舉辦的最后一天。本屆航展共持續6天,受到大量關注。在本次航展中,記者最直觀的感受有兩點,一是“多”,二是“新”。
“多”是指企業多、產品多、參展人數多。本次珠海航展共有來自47個國家和地區的1022家企業參展參會,參展企業數量較上屆增長超38%,如果不做規劃隨意觀賞,各類產品會讓人“看花了眼”。而參展人數相比上一屆可以說是倍數級提升,無論是前3天的專業觀眾還是后3天的普通觀眾,熱情的參展者幾乎擠滿了航展中心。
“新”是指產品新、技術新、參展企業新。以航天科技集團為例,本次它帶著近200項科技成果參加珠海航展,其中有約150項產品是首次亮相,新展品比例達75%。上市公司中無人機也首次公開展示了翼龍-6、云影-350等十余型無人機,還有一些新企業攜帶新技術首次參展,如瑞風協同等。
據觀察,在本屆航展中最大范圍應用和“煥新”的科技新元素是人工智能(AI)和新能源。從AI來看,它不僅滲透了產品端,更滲透到了航空航天企業的生產、制造、運營等各個環節。產品端有航宇微帶來的中國首款宇航級人工智能芯片玉龍810A,制造端像光啟技術已經使用AI工藝師等技術提高生產效率,AI技術已經開始“重塑”航空航天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從新能源來看,本次珠海航展設有低空經濟館,許多參展企業紛紛涉足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領域,如小鵬匯天“陸地航母”在本次珠海航展上完成了全球公開首飛,開啟了預定。從汽車賽道跨界低空經濟,億航智能也帶來了EH216-S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等產品。為了滿足航空航天對動力電池安全性和續航能力的需求,半固態電池和固態電池的應用也“走在路上”,中航鋰電表示目前其半固態電池已經在航空領域商業化應用。
為何珠海航展要“求新求變”?一位券商航空航天和國防軍工行業首席分析師告訴記者,在航空航天和軍工產業,想要持續維持企業競爭力、維持盈利能力,最看重的是技術的快速迭代、企業的創新能力、產品的更新速度。
目前隨著人工智能、新能源、超材料等多個行業的技術發展和創新突破,航空航天產業的產品迭代速度已經按下了“加速鍵”,也讓本屆珠海航展有了許多新的看點。而更多行業的新技術和新企業參展,如同珠海航展中的小小蝴蝶,如今看來可能并不起眼,但借助珠海航展這一大平臺扇動了翅膀,有可能在下一屆或下下屆珠海航展中刮起新的“技術風暴”,為重視技術創新的航空航天產業提供新動能。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