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巴菲特”對英偉達估值提出疑問:消費者何時來給AI買單?
11月11日訊(編輯 史正丞)對于年內股價猛翻近3倍的“全球股王”英偉達,被譽為“英國巴菲特”的特里·史密斯(Terry Smith)提出了他的疑問:這家公司的未來營收真有那么確信么?公司的份額是否會被其他冒出來的芯片生產商蠶食呢?
作為倫敦Fundsmith基金的創始人,特里·史密斯因采用“長期買入并持有”的策略,投資于基本面、競爭優勢和具有估值吸引力的公司,被稱為“英國的沃倫·巴菲特”。截至去年底,Fundsmith基金去年底的資管規模為360億英鎊。
根據媒體周一的報道,特里·史密斯對英偉達的估值表達了懷疑的態度——即便回避持有這只熱門股票,使得基金收益跑輸了指數基金。
史密斯如此說道:“我對于我們是否知道人工智能的未來并不自信。因為幾乎沒有人們愿意為之付費的應用。是否會有足夠多的消費者、支付足夠高的價格來驗證這個(人工智能浪潮)?因為如果不是,芯片供應商可能面臨問題”。
這個問題也是整個AI投資邏輯最大的隱患。今年6月至8月期間,英偉達的市值一度快速抹去35%(9000億美元)。但自那以后,公司股價又反彈超60%再創新高。
根據統計,包括微軟、Alphabet(谷歌母公司)在內,已經承諾會在三季度砸590億美元,用于建設數據中心和其他固定資產。在策略師們的語境中,隨著科技公司爭先恐后增加AI產出,英偉達的凈利潤率將在2025年創下56%的新高。
史密斯進一步表示,即便消費者愿意支付足夠多的費用,證明AI是下一個大事件,難道只會有一個制造這些芯片的廠商么?巨大的回報也會吸引競爭。他表示:“事實上你看看那些使用英偉達芯片的大用戶,例如微軟、亞馬遜和甲骨文,他們都有自己開發產品的歷史。”
這樣的例子也不難找。美滿電子科技正在為亞馬遜開發Trainium 2芯片,而博通正在為谷歌提供張量處理單元,還為Meta提供推理和加速器芯片。別忘了,英偉達的老對手AMD也在向微軟等客戶出貨,公司最近將人工智能產品的營收預期提高至50億美元。
對于AI產業而言,在剛剛過去的周末也有一個不祥的傳言——科創媒體The Information爆料稱,新一代OpenAI旗艦模型“獵戶座”相較于GPT-4的提升幅度,明顯小于GPT-4對GPT-3的提升。盡管投入了巨大的財力和員工,但收效并沒有達到預期。
當然,對于投資者來說,英偉達股價連創新高,本身也代表了市場的“用籌碼投票”。與此同時,Fundsmith Equity Fund今年以美元計價的收益率為9%,低于漲了近20%的MSCI全球指數。
史密斯解釋稱,他的基金回報率不佳是因為“少數股票的表現集中”,而指數基金日益受到歡迎也在推動這一點。史密斯強調,許多人把投資指數基金稱之為被動投資,但事實是這些基金都是動量策略,而動量會一直維持,直到不復存在的時間點。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