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AI基礎設施正式發布!最高法召開“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研發成果新聞發布會
2024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研發成果,并回答記者提問。人民法院出版社總編輯余茂玉,人民法院出版社副總編輯、人民法院電子音像出版社社長林志農,人民法院出版社總編輯助理、人民法院電子音像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輯張承兵出席發布會。發布會由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副局長姬忠彪主持。發布會上,人民法院出版社總編輯余茂玉介紹了“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研發建設相關情況。

圖為發布會現場。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成果與司法工作深度融合,落實好最高人民法院部署要求,人民法院出版社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主動融入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為法律賦能,積極研發法律行業的基座大模型,服務審判執行工作,服務法治中國建設。日前,“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已完成在網信部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是國家級法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也是法律行業的基座大模型,今天正式向社會發布。
一、研發建設“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的主要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多次從國家戰略高度強調人工智能對于引領科技革命、推動產業變革的價值和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1月召開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指出“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明確要求“強化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和數字安全屏障‘兩大能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作出“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和管理機制”“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監管制度”等重要部署。
當前,科技創新、技術迭代正加速推進,大語言模型已成為推動人工智能技術進步的關鍵動力之一,并廣泛影響到社會各個方面,包括法律行業。未來法治建設將更加緊密地與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結合,行業也將迎來智能化變革。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安全和風險挑戰。人民法院出版社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部署,通過研發建設自主可控的法律基座大模型,一方面推動現代科技與司法審判工作深度融合,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法律行業的路徑,推進科技賦能公正司法,提升應用實效;另一方面促進規范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保障技術和數據內容安全可控,守住安全底線。10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在人民法院出版社調研座談時指出:“近年來,人民法院出版社一手抓圖書出版、一手抓法律基座大模型研發應用,取得了積極成效。”
大模型是利用深度學習技術和大規模參數進行訓練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研發建設“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是在數字時代提高司法效能,充分挖掘、發揮司法大數據資源價值,助力審判工作現代化,更好滿足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多元司法需求的重要舉措。
二、研發建設“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把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結合起來”。最高人民法院在推進現代科技與司法審判工作深度融合的過程中,一方面注重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另一方面也積極探索利用科技創新增效賦能的具體方法。研發建設“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第一,研發建設“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是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具體措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不斷提升人工智能技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大模型技術在法律行業廣泛推廣應用,在大幅提升執法、司法、學法、用法智能化輔助水平和效率的同時,不僅要防范大模型技術的一般性應用風險,更需要在大模型應用的專業性、內容安全、數據合規、隱私保護、制度機制保障等方面作出長期不懈的努力。人民法院出版社在研發建設法律基座大模型過程中,一方面始終界定好大模型輔助性、工具性的基本定位;另一方面始終堅持在法律數據安全合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應用,在守住安全底線的前提下促進技術應用和效能提升,努力以“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的安全規范促進法律行業大模型廣泛應用的整體安全。
第二,研發建設“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是推動法律行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引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研發建設“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一方面,在做好內容安全管控和數據合規利用的基礎上,可以積極發揮法律大數據要素投入行業產生的乘數效應,為法治建設工作廣泛應用新質生產力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大模型技術提供嵌入業務場景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能夠有效賦予法律業務的“新能力”和“智體驗”,進而促進產業聚合和技術創新,將會成為法律行業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引擎。
第三,研發建設“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是助推審判工作現代化的有效路徑。基于海量、權威和高質量法律大數據預訓練后形成的“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具備法律語義理解、邏輯推理、融合搜索、內容生成等基礎能力,同司法審判工作深度融合,有利于提升法律文書處理質效,保障法律正確統一實施,助力優化提高裁決公正性和準確性,助力加強監督制約和防范執法司法風險,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服務法治建設、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夠為審判工作現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基礎支撐。未來法院將實現更高水平的數字化、智能化,審判活動將進一步優化,案件處理的質量和效率將得到極大提升。
三、“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研發進展情況
自2023年起,人民法院出版社開始廣泛調研,走訪19家科研企業和單位,組織多輪專家論證和研討。在清華大學科研成果轉化的千億參數通用大模型基座上,投入最高人民法院“法信”等多個法律大數據平臺經過高質量專業標注的3.2億篇共計3.67萬億字的法律文獻、裁判、案例、觀點等數據語料,融入人民法院電子音像出版社歷時十余年搭建的包含18萬法律知識體系編碼的“法信大綱”,在各級法院、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的共同努力下,經過為期數月的預訓練、優化訓練、監督微調和多輪測評,最終形成研發成果——“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
根據國家網信辦等七部委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作為國內法治領域的“行業基座”大模型,已于10月21日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
“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定位于法律行業基座模型,既是一個為法治領域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底層能力的基座模型;也是一套為保障法律人工智能安全發展,配套安全治理機制,提供數據資源、算力資源、評測資源的服務體系。
現介紹兩個方面應用成果:一是以“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作為底層支撐的深圳法院人工智能輔助審判系統1.0版上線全面運行后,有力提升了審判工作質效。二是以“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對最高人民法院“法答網”“人民法院案例庫”數據預訓練而研發的“庫網融合”智能檢索系統將于近期試點應用,以數字化、智能化手段促進法律適用的統一。
下一步,經過對“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底層能力進行更有針對性、場景性的開發應用后,一批數字化、智能化的“辦案助理”“普法助手”“領域找法查案專家”“個人法律知識管家”等將上線應用,成為法律從業者的AI智能助手。
展望未來,法治建設將在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保障下闊步向前。我們將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錨定“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作為國家級法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這一關鍵定位,廣泛賦能法律行業創新發展。未來法院將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審判執行、糾紛化解、法律服務等方面的應用。司法領域發展和法治建設進程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數字化、智能化的未來司法文明正在向我們揮手。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指引,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必將持續為經濟、科技、法治領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我國社會主義司法文明必將贏得先機。習近平總書記五年前要求“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的研發就是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在人民法院工作中形成的生動實踐。我們將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持續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成果與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助力形成更高水平社會主義司法文明,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更為堅實的制度保障和技術支撐。
展望未來,“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建設和應用前景廣闊。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推動下,中國法院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積極擁抱科技,“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建設將是一個不斷探索、長期迭代、優化進步的系統工程。我們深知,只有真正落地應用的技術才是推動行業進步、造福人民群眾的科技創新。我們將推進“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融入全國法院“一張網”,更好服務審判執行工作,服務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化解。我們將在進一步擴大資源聚集和投入、強化模型訓練的基礎上,加強實踐應用,服務保障好數字法院建設、審判執行工作提質增效,進而助力數字中國建設、法治中國建設。我們將以開放的態度,真誠歡迎各界以不同方式參與到法律基座大模型生態的建設中來,共同推動“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廣泛賦能司法審判、行政執法、公共法律服務等法律行業場景,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更優的“法治產品”。我們將積極參與人工智能治理機制的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安全可信發展,服務公正高效司法,助力以審判工作現代化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和“抓前端、治未病”要求落到實處,助力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助力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相關推薦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