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農機展
財聯社10月28日訊(記者 黃路)“從湖北開車趕過來的,也就兩個多小時(路程),來現場看樣機,還能與廠商直接交流,之前的老設備想換一批了。”一位來自湖北的農業種植大戶在停車時對財聯社記者說。
展會是行業的“風向標”。10月26-28日,2024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在湖南長沙國際會展中心舉辦。“近年來,農機行業產品結構的變化也在展會中有所體現。”中國農機流通協會信息咨詢部總監張華光表示,今年市場趨穩,農機市場基本面小幅增長,增幅在5%左右,競爭集中度提高,企業洗牌加速,大型、高端智能化趨勢愈發強勁。
與會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國內龍頭農機企業已在部分農機“智能化、自動化”方面取得進展。北斗導航、5G、大數據等技術已經在農業生產一線發揮作用,今年以來,國家已多次發布重要新政推動農機行業發展,國內設備報廢更新補貼標準提升,有望推動農機行業需求向上;海外出口擴份額有望成為未來2-3年另一個增量引擎。
(圖片來源:財聯社記者現場拍攝)(圖片來源:財聯社記者現場拍攝)現場人氣火爆,采購商來自全國各地
“這臺TF220谷物聯合收割機是目前國內最大喂入量、最大馬力、最大割幅、最大糧箱谷物聯合收獲機,不僅可以收割玉米、大豆、小麥等多種作物,實現一機多用;還采用了復合脫粒+大面積清選系統,在滿足高效作業的同時,把籽粒損失降至降低至0.6%以下,大大超過當前國家標準要求;更兼具地面坡度自動仿形、自動調整參數、智能輔助駕駛等智能技術。”中聯重科(000157.SZ)展區工作人員指著面前一臺綠色“巨無霸”介紹稱。
(圖片來源:財聯社記者現場拍攝)從長沙國際會展中心北登錄廳進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中聯重科智能農機“綠色·智造 耕耘美麗世界”主題展示,中聯重科攜70多款高端智能農機裝備與智慧農業解決方案C位亮相此次展會,展示的產品覆蓋主糧作物生產全過程。
2024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為期三天,共有2600多家中外展商報名參展,總展覽面積達25萬平米,預計觀眾人數20萬人次以上,創下歷屆之最。
本屆國際農機展的展覽內容仍然分為傳統展區和特色專區。傳統展區包括拖拉機、種植施肥機械、維修設備及工具、零部件及耗材等各種相關產品,產業鏈品類齊全。特色專區包括湖南省農機企業展區、智慧農業與智能農機展區、“強弱項、補短板”展區等多個特色展區,多方位展現當下農業機械發展成果。
湖南山區多、丘陵多,代表了南方很多省份地貌,有很多微小機型適合南方耕種場景。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在本次展會上,還特別設立了湖南展廳(W1號館),中聯重科、鐵建重工、益陽富佳、郴州糧油、農夫機電、農友以及眾多中小制造企業悉數亮相。
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副秘書長,展覽業務部主任柳松展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年,中國國際農機展首次移師長江以南的城市舉辦,展位面積和去年相比,略有增長;參展商數量比往年增加了20%,增長來自中小企業和零部件企業。
據了解,隨著農機使用人群的變化,本次展會觀眾邀請的方向也有所變化,前幾年基礎的觀眾范圍以經銷商為主,本屆參會的人群中,相較于往年有了更多有獨立購買能力的消費者,包括來自全國各地的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等。
核心部件自制率提高
“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自走式辣椒收獲機,這是一個很細分的市場,銷售額占比并不算大,但對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能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一拖相關工作人員對現場參觀的財聯社記者介紹道。
本次展會,中國一拖展出了包括發動機、關鍵核心零部件、拖拉機、收獲機械等在內的全系列產品。其中有4款產品為首次參展,新品LW4504是完全自主研發、國產最大功率無級變速輪式拖拉機,可滿足大型農場重負荷作業需求。在其關鍵部件區域,可以看到東方紅柴油機家族,涵蓋YD、LR和YTN三大系列,排量從2.4升到9升,功率覆蓋30~400馬力。
(圖片來源:財聯社記者現場拍攝)(圖片來源:財聯社記者現場拍攝)除了中國一拖外,再看看其它國產農機大戶的產品,臨工農機9E系列(ECVT)新能源動力拖拉機。 “這是目前全球最大馬力的新能源拖拉機,動力超過600馬力。該系列產品基于大型農場典型作業場景開發。 ” 臨工現場工作人員對財聯社記者說。
(圖片來源:財聯社記者現場拍攝)在鐵建重工(688425.SH)新疆有限公司展廳內,高端智能農機系列產品集中亮相,其中,4YZX型自走式鮮食(制種)玉米收獲機、4MZ-2自走式采棉機及7.5米割幅青貯收獲機3個新產品更是首次展出。
鐵建重工高端農機研究院相關人士表示,Q700高端青貯收獲機打破了國外大型高端青貯機壟斷,可以高效服務我國青貯采收產業,滿足大面積、規模化種植的采收需求,促進畜牧業集中發展和牧草業集中規模化發展。
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在農機裝備端,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在拖拉機、小麥機械、水稻機械、玉米機械上的實踐應用,推出人工智能農機產品。在北斗導航和無人駕駛技術的加持下,公司研制的大馬力拖拉機無人作業精度誤差可控制在2cm以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從本次展會上,能直觀感受到,農機市場已迎來了國產化品牌的春天。在現場各種工廠化育秧、糧食烘干機、采棉機基本實現了國產化。丘陵山區的機械和植保農機產品也被中國品牌所包攬,國產液壓件和軸承中高端產品也已在農機設備上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
業內人士認為,此前國內農業機械行業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零部件并未完全自主化,制造工藝、高端裝備等與國際龍頭企業還存在較大差距,部分高端機具主要依賴進口。但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國內龍頭農機企業已在部分農機“智能化、自動化”方面取得長足進展。尤其是,北斗導航、5G、大數據等技術已經在農業生產一線發揮作用,植保無人機、自動駕駛拖拉機、無人插秧機、無人聯合收割機等智能化農機裝備應用越來越廣泛。從中長期看,我國農機行業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
增量引擎看“補貼擴內需+海外出口”
《“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指出,“十四五”末全國農機總動力穩定在11億千瓦左右,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75%。
近年來,我國農機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全球農機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1280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預計的1708億美元。國內農機市場規模從2018年的4286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5857億元。預計2024年國內農機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至6100億元。
2024年3月國務院下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要求持續實施好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另外,今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確,報廢并更新購置采棉機,單臺最高補貼由3萬元提高到6萬元。報廢20馬力以下的拖拉機,單臺補貼額由1000元提高到1500元。
有相關機構測算,2023年我國主要農機保有量約870萬臺,但其中智能化農機保有量僅90萬臺左右,未來的市場滲透空間很大。
國內補貼政策加持下,高端設備國產替代進行中,海外出口則是農機制造大戶的另一個發力點。中聯重科相關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除了傳統強勢區域獨聯體和東南亞國家外,加快拓展南美、印度、澳洲等主要糧食產出國的農機銷售渠道,利用中聯農機海外銷售的先發優勢,擴大海外業務,到2025年力爭農機板塊30%-40%的收入來自海外市場。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