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觀眾在2024云棲大會前沿應用展館與人形機器人互動。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攝
在全球科技飛速發展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成為驅動經濟和社會創新的強大引擎。一場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引領的爆發式發展,打開了更多的“未來感”。
近日,2024云棲大會在浙江杭州舉行。一系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新成果、新應用集中亮相,帶來了更多的期待與思索。
“AI一日,人間一年”
過去一年,人工智能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迅速。百花齊放高質量大模型覆蓋多個行業領域,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人工智能的發展到底有多快?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阿里云智能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吳泳銘認為,近一年來,人工智能發展速度超過任何歷史時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最大想象力,是“接管數字世界,改變物理世界”。
在今年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發布了通義旗艦模型Qwen-Max升級,同時發布了開源模型Qwen2.5系列。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全國范圍內已備案人工智能大模型197個,其中通用大模型占比約三成,行業大模型占比七成。大模型已具備文本、語言、視覺的多模態能力,成為推動產業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要變量。
在階躍星辰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姜大昕看來,通用人工智能的實現路徑可以劃分為模擬世界、探索世界和歸納世界3個并行發展階段。他說,目前3個階段都出現了突破性的技術進展,可以稱得上“AI一日,人間一年”。
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盡管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新突破持續涌現,但距離實現真正完全類人、具備泛化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還有一定距離。
吳泳銘說,要實現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下一代的模型須具備更大規模、更復雜、更多層次的邏輯推理能力,全世界先進模型的投入門檻將達到數十億、數百億美元的級別。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朱軍說,大模型的發展一方面要讓消費者參與和交互,另一方面也要指向實體和物理世界,提升生產力。
月之暗面Kimi創始人楊植麟表示,視頻生成等大模型新產品和技術讓不同模態之間的轉化、交互和生成越來越成熟。未來用于大模型訓練和推理的算力將持續提升,但用于推理的算力提升會更快,這將產生很多新的機會。
“能干活,能交流”
一間“超市”里,一款人形機器人“店員”正在忙碌著。消費者在前臺下單后,機器人快速走到貨架前,用靈巧的“雙手”從貨架上取下貨物,送到消費者手上……云棲大會期間,一款用于無人值守場景的人形機器人吸引參觀者駐足體驗。展區里,10多臺形態各異的人形機器人各展其能,顯示了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最新成果。
作為未來產業之一,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近期,中國人形機器人技術取得一系列突破,產業發展正處于“井噴前夜”。
“機器人產業的新一波發展,主要依靠大模型及其背后的新技術。”逐際動力創始人張巍分析指出,受到大模型技術發展的啟發,機器人領域的發展也經歷了從規則驅動到算法驅動,再到數據驅動的變化。
機器人何時才能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北京大學助理教授、北大—銀河通用具身智能聯合實驗室主任王鶴說,所謂通用機器人首先要做到單一場景的多任務,最后做到全場景、全任務。“同時,它還要能夠跟人之間用自然語言溝通,不僅能干活,還能交流”。
宇樹科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王興興認為,明年機器人將更多地出現在工業場景。再過3年左右的時間,全球范圍內將會出現更多通用型機器人,但距離進入家庭和大規模應用尚需時日。
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自動駕駛已成為國內外汽車制造商重點攻關的熱點領域。通過端到端的大模型技術,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學習”海量的人類駕駛的數據,從而讓汽車具備超越大部分司機的駕駛能力。
在小鵬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何小鵬看來,端到端大模型在汽車自動駕駛上的應用,讓每個人在任何城市都能像“老司機”一樣開車。“當車企將大規模的軟件和硬件能力合并到一起,中國有機會出現全球性的汽車公司”。
英偉達全球副總裁、汽車事業部負責人吳新宙說,生成式人工智能與自動駕駛技術深度融合,將提供更加智能化的用戶體驗。例如,通過分析司機的情緒和狀態,人工智能可以調整車輛的環境和音響系統,甚至提供個性化的行車建議,這種能力將大幅提升駕駛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社會參與,協同共治
隨著人工智能逐漸融入日常生活并賦能諸多行業,其潛在的風險也日益顯現,并引發全球關注。例如模型輸出不準確和深度偽造技術可能導致虛假信息的傳播或欺詐行為,大模型訓練過程中可能存在數據隱私泄露或侵犯版權的問題等。
為規范人工智能的發展,中國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并發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等多項規章,對人工智能相關技術規范、義務主體與責任作出規定。不久前,全國網絡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提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原則等方向性的破解思路。
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區塊鏈與數據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任奎認為,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訓練、開發、部署和維護等不同階段均面臨著不同的安全威脅,應當分階段、分層次對其進行衡量與評測。
中國信通院安全所數安研究部副主任張琳琳認為,面對人工智能安全挑戰的新課題,全社會應共同參與、協同共治。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為人工智能安全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企業要秉承社會的責任,保證人工智能產品的安全性;高校等研究機構應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安全新趨勢;用戶要提升安全意識和算法素養。
通義實驗室安全負責人張榮表示,作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服務提供商,一方面要積極引入國家強制性標準,推動落地方案,另一方面要保持與業界的廣泛溝通聯動,用模型開源等方式提升其透明度與可信度。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科普頻道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