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體外生物神經元在線平臺發布
科技日報北京6月2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MSN網站31日消息稱,瑞士生物計算初創公司FinalSpark推出一個在線平臺,用戶可遠程訪問16個人腦類器官。該公司官網稱,這一神經元平臺(Neuroplatform)是世界上第一個允許在線訪問的體外生物神經元平臺。
該公司表示,該神經元平臺能夠學習和處理信息,像這樣的生物處理器耗電量僅為傳統數字處理器的百萬分之一。由于其能耗低,可大幅減少計算對環境的影響。一般來講,訓練一個像GPT-3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需要耗電約10吉瓦時,大約是歐洲一個普通家庭全年耗電量的6000倍。如果能部署生物處理器,這種能源消耗有望大幅減少。
目前,神經元平臺的運行依賴于一種可歸類為“濕件”的架構,即硬件、軟件和生物組織的混合。該平臺的主要創新在于使用4個多電極陣列(MEA)來容納活體組織——類器官,也就是腦組織的三維(3D)細胞團。
每個MEA包含4個類器官,通過8個電極連接,用于刺激和記錄。數據經由數字模擬轉換器雙向傳輸,采樣頻率為30kHz,精度為16位。這些關鍵架構,由MEA的微流體生命支持系統和監控攝像頭來維系。
FinalSpark公司已向9家機構開放其遠程平臺,以推動生物計算和研發。通過與這些機構合作,旨在打造世界上第一個活體處理器。此外,已有36所大學對神經元平臺表現出濃厚興趣。
理論上,構成生物處理器的神經元結構可以有很長的壽命,但FinalSpark公司研究人員表示,目前它們僅“適合進行幾個月的實驗”。隨著對系統的進一步改善,類器官的“壽命”還有望提高。
【總編輯圈點】
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能耗問題一直廣受詬病。與之相比,人腦擁有860億個神經元,100萬億個神經突觸,從能耗來看卻僅相當于幾十瓦。因此,近年來,信息技術領域的科學家希望從生物神經網絡中獲得啟發,使信息處理更加高效節能。類腦計算就是這樣一種技術,它從結構上追求設計出像生物神經網絡那樣的系統。上述嘗試直接將類器官納入計算系統當中,為類腦計算提供了新思路。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