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科技讓博物館語言更豐富(縱橫)

科技讓博物館語言更豐富(縱橫)

人民日報    2024-11-15

如今,觀展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博物館的內涵和形式也愈發豐富。尤其是隨著數字技術在展覽服務中的應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館”建設成為當前我國博物館發展的新趨勢。

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手段廣泛應用于展陳過程中,讓文物“活”了起來。例如,云南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運用先進設備和技術手段,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在寒武紀球幕體驗館,直徑高達16米的巨型球幕,接近360度的寬廣視角,能為觀眾帶來“手可摘星辰”的視覺效果,生動形象闡釋生命演化和宇宙變遷的歷程。技術的應用能增強參觀者的互動性和體驗感,讓知識更好入腦入心。從某種程度上說,文物雖然是具象的,但其承載的信息量較大。科技手段的加持,如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VR虛擬現實、體感互動等數字化技術,能讓知識的獲取變成體驗項目,讓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可感可及。

把科技應用于博物館建設中,也有助于提升博物館的服務功能。現在一些展覽通過新媒體平臺走向“云端”,擺脫了實物展覽的時空限制,以生動活潑的表達方式和更大的信息量,豐富了傳統的博物館語言。越來越多博物館在線上實現了“永不閉幕”,一定程度上延長了博物館的服務時間。技術的多元化應用在提升展陳趣味性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博物館的吸引力與影響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數字化技術改變了知識與文化的傳播方式,讓一眼千年、一眼萬里成為現實,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了更多可能。我們樂見前沿科技與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深度融合,以科技賦能文化傳承發展,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與效率。

(摘編自《云南日報》,原題為《用智慧展覽讓文物“活”起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4日 05 版)

(責編:肖璐欣、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