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獨角獸卷入仲裁漩渦,都是利益惹的禍?
作者 | 劉寶丹
編輯 | 周智宇
作為國內發展勢頭迅猛的AI獨角獸之一,月之暗面今年估值快速提升,但這也暗藏了危機。
近日,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聯合創始人兼CTO張宇韜收到前公司循環智能及其投資機構金沙江創投、靖亞資本、博裕資本、華山資本、萬物資本的仲裁通知,仲裁機構為香港國際仲裁中心。
據了解,仲裁的理由是,楊植麟和張宇韜等人沒等拿到金沙江創投等5家投資方的同意豁免書,就開始融資并創立月之暗面。
同意豁免書只是表面原因。分析人士認為,問題的本質是,雙方可能就股權分配產生了分歧,部分投資人認為給的股權少了。
根據IT桔子數據,月之暗面成立初期,紅杉中國和真格基金均參與了天使輪融資,紅杉中國更是連續參加了前三輪融資,金沙江創投等機構則沒有直接投資。據知情人士稱,這次提起仲裁的金沙江創投等5家機構是通過循環智能間接持股月之暗面。
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投資人表示,投資機構擔心初創公司創始人另起爐灶,為了保證權益,通常會要求對新公司有優先投資權,更嚴苛的情況是,必須征得投資人同意或者出具豁免同意書,創始人才能免于被追究責任,這很常見。
據上述知情人士稱,2023年1月,楊植麟計劃獨立創業,獲得循環智能CEO陳麒聰及主要股東的支持,雙方達成一致,月之暗面給予股權作為回報。3月底,陳麒聰向股東發出通知郵件,通知該方案。在約定時效內,獲得股東確認,沒人提出異議。后來董事會批準了該決議。
據該人士稱,2024年3月,阿里重金投資后,月之暗面進一步出圈,循環智能部分投資人認為,當初拿到的股權過少需要補償,開始頻繁威脅和小動作,揚言起訴。
有傳言稱,金沙江創投等提起仲裁,對月之暗面提出的訴求是希望獲得公司創始團隊一半的股權。
截至目前,月之暗面和循環智能都并未給出回應。
事實上,在創投領域,類似初創企業創始人和投資人之間的權益分配矛盾,并不少見,歸根到底是利益分配問題。
這次紛爭還要從循環智能說起,它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面向銷售場景的AI企業服務提供商,楊植麟和張宇韜的身份均是聯合創始人,前者是AI和產品負責人,后者任職CTO,循環智能CEO為陳麒聰,COO為揭發。
這是一個由超級學霸組成的年輕創業團隊,陳麒聰是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碩士,揭發則是GrowingIO 早期核心團隊成員,楊植麟博士畢業于卡內基梅隆大學,曾效力于Google Brain和Facebook AI,張宇韜曾獲得吳文俊人工智能科技進步一等獎。
根據IT桔子數據,循環智能2016年獲得金沙江創投的數百萬天使投資,此后,靖亞資本、真格基金、華山資本、紅杉中國、萬物資本等陸續加入,2021年,循環智能完成最后一筆3800萬美元戰投,主要由老股東出資。
2022年底,ChatGPT火遍全球,迅速引發AI大模型產業變革,楊植麟看到了這一機會,于2023年3月成立月之暗面,專注于通用人工智能。月之暗面9月推出了面向C端的Kimi智能助手,該產品在今年初因“長文本”出圈,受到廣泛關注。
月之暗面也在眾多AI創業公司中脫穎而出。2024年2月,由阿里和螞蟻領投,紅杉、美團、小紅書等跟投,月之暗面完成10億美元A輪融資,投后估值高達25億美元,成為估值最高的獨角獸。
然而,正是月之暗面的高估值,成為引發循環智能及其背后投資機構提起仲裁的導火索。
仲裁是以當事人約定為基礎的爭議解決方式,能使當事人通過保密、公平的程序獲得裁決。
目前,楊植麟和張宇韜已委托銘德律師事務所處理此事,該事務所資深合伙人David Morrison律師表示,已經關注到相關仲裁事項。“我們認為該事項既缺乏法律依據,也不具備事實基礎,本所將依法提出抗辯。”
這也意味著,楊植麟和張宇韜對待仲裁的態度比較堅決。
匯生國際資本總裁黃立沖對表示,根據仲裁流程,提出依法抗辯后,被申請人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提交答辯書,詳細說明其抗辯理由和相關證據。
一位接近月之暗面的知情人士透露,月之暗面已經做好了積極應訴的準備,內部也比較有信心。“法律上,月之暗面沒有任何擔心。”
AI大模型技術競賽正在全球范圍內如火如荼地進行,相關的商業模式探索也處于初級階段,對月之暗面來說,要想盡快跑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面臨的挑戰遠比想象中更多。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