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精神疾病診療如何結合?這一國際研討會分享了多項最新成果
全球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峻,人工智能與精神疾病診療的結合正成為一個新的方向。
近日,由天橋腦科學研究院、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聯合主辦的“人工智能與精神健康”研討會在上海舉辦。這是天橋腦科學研究院連續第四年與《科學》合辦國際學術講座,并首次落地中國。來自各國的專家們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
德國耶拿大學醫院轉化精神病學特聘教授Nils Opel的研究團隊開發了遠程監測應用程序,通過收集患者的行為和語音數據來評估其心理健康狀況。這些技術在臨床實踐中顯示出巨大潛力,可用于患者的細分和進一步個性化治療。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長、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主任趙敏,展示了AI在精神健康診療中的多種臨床應用。AI輔助診斷系統能夠通過分析磁共振成像掃描結果,準確識別重度精神疾病患者;利用虛擬現實和AI技術創建沉浸式治療環境,顯著改善了恐高癥等精神疾病患者的癥狀。眼下,他們正在開發基于AI的心理治療機器人,通過分析面部表情來輔助焦慮癥的篩查和診斷。
美國耶魯大學精神病學系副教授Philip Corlett,分享了如何將計算精神病學引入臨床診療的實踐。他的團隊開發了一種“條件性幻覺”模型,利用AI和機器學習技術來研究幻覺的形成機制。此外,他們還通過計算模型,發現偏執癥患者傾向于將世界視為更加不穩定的形態。
英國劍橋大學計算認知神經科學教授Zoe Kourtzi主持開發了一種用于早期預測和診斷癡呆癥的AI工具。它能夠在癥狀出現前10-15年就識別出潛在的癡呆癥患者,準確率高達91%。在實際應用中,這一AI工具比傳統診斷方法更精確地預測了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轉變為阿爾茨海默癥的可能性,其準確度提高了3倍。她提出,未來有可能用AI更廣泛地追蹤大腦的健康軌跡。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陳劍華教授介紹,他們正與天橋腦科學研究院人工智能與精神健康前沿實驗室合作一項名為“靈溪”的項目。基于精神疾病是“唯一可以靠對話診療的疾病”這個特點,建設真實、高質量的抑郁焦慮患者與醫生的問診對話集,提供給AI大語言模型進行訓練。該項目已通過倫理審批,采集了5000多例對話,時長1000個小時,且數量正在持續增加,計劃在嚴格合規前提下向研究者和AI團隊開放合作。
(文章來源:上觀新聞)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