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也背叛純電了!增程首秀續航1400公里,自研智駕芯片亮相,還給老用戶搞硬件升級
小鵬汽車,開始了自己的“技術爆炸”。
剛剛的小鵬AI科技日,眼花繚亂黑科技太多,包括但不限于:
自研自動駕駛芯片、端到端后方的云端、數據支撐體系、艙駕一體、自研碳化硅電驅、L4 Robotaxi、即將量產的飛行汽車、已經在工廠擰螺絲的機器人….

以及誰也逃不過真香定律,小鵬汽車拜入了增程神教,首次披露了詳細參數:
純電續航超過400km、綜合續航超過1400km,“1秒充電1公里“,完全顛覆目前所有插混、增程體驗。
還有對比“一年換3代”的產品規劃,小鵬創新搞出了用戶眾籌換芯片的計劃,引起廣泛熱議。
小鵬的自動駕駛“自動駕駛以前探索了很多,大部分都是失敗和教訓”——何小鵬這樣評價前10年的研發歷程。
原因不外乎以前都是手寫規則,有了幾億行代碼后,發現整個自動駕駛系統的泛化性、可維護性,以及最基本的用戶體驗,都走進了死胡同。
轉機出現在2022年興起的大模型革命,何小鵬的觀點不新鮮仍舊是端到端解決數據驅動的問題,將智駕體驗的上限無限拉高到和人類基本持平。

但值得關注的是小鵬為適應新技術范式在研發端和整個技術體系做出的變革,何小鵬總結了一下:
其中,車端模型就是XNGP,但何小鵬認為,僅有車端模型的智駕,就像自學或者普通老師教開車,真正大幅提升體驗的關鍵是云端大模型。
路線上與OpenAI一致,遵循尺度定律,提升模型大小、數據大小、增加訓練計算量,讓模型性能提升,目前小鵬云端大模型參數量是車端的80倍——搭配的算力是10EFLOPS(2025年)。
有云端模型后,小鵬的智駕就像有諾貝爾級別老師教開車,通過大量的數據來進行訓練,然后通過知識的蒸餾把它放到本地端,然后通過這仿真跟強化學習的兩大模塊來共同來提高下限。

有云端模型的加持,小鵬車端大模型進步飛快,最新的版本中擬人感、變道成功率、繞行成功率大幅提升,未來18個月內,小鵬立的FLAG是實現類L3+智駕體驗。
因為大模型要求端側有絕對算力更強、軟硬適配更“專”的硬件,所以小鵬自研了自動駕駛計算芯片——圖靈:

圖靈芯片專為AI而生,40核處理器,可本地運行30B的參數的大模型,集成2個NPU以及面向神經網絡的特定領域架構。
有獨立安全島,實時檢測車輛安全;有2個獨立圖像ISP,能夠應對黑夜、下雨天、逆光等光線不足情況,感知更清晰。
一顆芯片通用AI機器人、AI汽車、飛行汽車,以及支持艙駕融合。10月份,小鵬已經在圖靈芯片上跑通了智駕功能。
有了自己的算法、芯片,小鵬需要支撐軟硬件的“神經”——滄海底座,通訊帶寬提升33倍,帶來更穩定的信息交互,更快的數據傳輸與響應。具體表現為攝像頭出圖速度更12倍、360影像啟動速度提升10倍,為未來的AI汽車綜合能力做好鋪墊。
四大冗余設計,確保配電控制、計算平臺硬件安全、芯片與軟件安全、通訊安全。

最后,何小鵬透露了L4技術路線的進展:
1)有可能取消方向盤,從原來必選變為可選,用戶可根據需要進行隱藏或使用。
2)L4會研發Ultra車型,Ultra車型將面向全球開發,為Robotaxi服務
3)確定采用線控底盤技術。
至于上線時間,何小鵬說“現在研究生在讀的同學們可以留意一下,也許你們畢業的時候,小鵬的L4就出來了。”
小鵬增程,有啥不同嚴格地說,這不是小鵬增程的“首秀”了,之前小鵬飛行汽車的“陸地航母”部分,已經確定采用增程,就是何小鵬這次官宣的鯤鵬電動體系——
最大的亮點是純電續航:430km,滿油滿電的綜合續航里程超1400km,并且CLTC效率93.5%,說人話就是續航達成率超高,以及“1秒充電1公里”,僅需12分鐘即可充滿80%。

突破點顯而易見,超高的純電續航,高出目前增程車一倍以上;以及和純電車型持平的超快充電,和超越純電車型的續航達成率。
主要技術創新有這么幾點。
首先是混動車型的電池,是小鵬自研的5C電池。增程純電通用,充電效率1分鐘超過1公里,電池側面可抵抗890kN壓力,小鵬AI電池醫生加持可優化整體性能,降低衰減。
第二點是小鵬800V平臺能力,同樣釋放到增城體系上,配合未來的第五代液冷超充樁,把補能體驗和純電車拉平。
續航達成率超高,主要是小鵬自研的混合碳化硅同軸電驅,三大亮點:在減少使用60%的碳化硅,降低成本的同時提升電機輸出功率。二是體積減少,較傳統電機體積減少30%,留給后排更大空間。重量減少7.5%,減重節能。第三是運用混碳化硅芯片,大大提升電機性能。

最后,小鵬還談到了目前增程車的痛點,比如增程器一介入又抖又吵,小鵬的鯤鵬增程低電狀態下電動機介入的噪音與抖動,只比純電高1分貝。這也意味著在駕駛感受上,幾乎與純電無異。
以及對于增程普遍的饋電能耗飆升、動力衰減情況,小鵬的辦法是通過AI學習科學的能量分配方案,在低電狀態下,動力、節能性、舒適度不打折。
小鵬的艙駕一體后續,小鵬天璣AIOS也將跑在圖靈AI芯片上,由2顆芯片同時驅動,AI算力相比傳統智能座艙提升了20倍,CPU算力也提升了20倍,可以將百億參數大模型部署在本地,實現更自然、無感的人機交互。
不過最關鍵的,是天璣AIOS可以自動實時感知車主語音和行為以及周邊環境,自主思考判斷車主需要提供何種座艙服務,不斷進化成長,包括音響、動力系統,還是電池和底盤等等。
比如小鵬AI音響可以針對歌曲量聲定制不同的頻響曲線,如將普通雙聲道升級為全景聲,將藍牙音源的音樂主動升級為高碼率HIFI音質。

又或者延緩電池性能衰減,小鵬還為每塊電池配備了專屬的“電池管理芯片”。借助“AI電池醫生”,可將電池壽命有效提升30%,即使用車超過7年,也能將電池衰減保持在10%以下。
前面介紹的增程鯤鵬動力系統實現“平路能耗低、爬坡更有力”,其實也借助了天璣OS,針對相對平滑的鋪裝路面,車輛將更多使用電能,減少能耗;針對爬坡、泥濘、雪地等場景,發動機會提前介入避免電量過低導致動力不足。
結合視覺識別+云端圖層的感知能力,小鵬AI底盤還可提前感知到前方顛簸并及時調整姿態。
這其實就是小鵬口中AI定義汽車相比之前軟件定義汽車的最大區別,從工程師、用戶規定車該怎么做,到現在由AI通過學習歸納,主動給出提升體驗的解決方案。
小鵬的飛行汽車、機器人最后,是小鵬一直堅持的前沿探索:飛行汽車和機器人。
短期看離用戶很遠,但何小鵬認為任何時候都不要低估新技術新產品的發展速度。
小鵬飛行汽車主要回答了四個問題。
第一能不能賣?目前陸地航母的飛行器今天在中國已經完成了適航合格證的申請受理,期待明年拿到中國民航型號的認證。

第二怎么飛?小鵬首創單桿的操控系統,如果你會開車, 5 分鐘就能夠簡單上手,3個小時能夠掌握。
第三如何批準航線?2026年的左右,中國很多區域都可以實現一鍵報備起飛,飛行汽車的使用會非常的方便,用 AI 來輔助起降、自起飛、降落、規劃航線,甚至一鍵的返航。
第四安不安全?飛控系統用了三冗余,也就是說壞了一套,還有一套,第二套壞了,還有第三套。動力、供電、通信跟操控上也都有雙冗余。
量產進度上,小鵬分體式飛行汽車將在11月全球公開首飛,12月正式啟動預售。

機器人方面,最新一代更加像人了,尺寸上用的是1:1類真人尺寸和比例,”大腦“采用圖靈AI芯片,能夠像人一樣思考記憶,同時也讓手腳自主活動,雙手也采用1:1人類雙手尺寸,有15個雙手自由度。身體上也有62個自由度。
技術與智駕體系同源,采用了AI汽車上的鷹眼視覺系統,可以720°無死角看世界。還運用了端到端大模型和強化學習算法,讓機器人行走有像駕駛般的能力。
目前已經進入小鵬汽車工廠打螺絲:

最后,總結一下小鵬AI科技日的主要內容:
端到端普及促成小鵬自動駕駛研發思路和體系的變革,自研芯片、艙駕一體、新EE架構順勢而生,全無人的L4 Robotaxi正在進展中。
增程量產車提上日程,800V、5C電池加持的超大續航超快充上車混動,并且拿出了成本性能更加平衡的碳化硅電驅技術。
飛行汽車走到量產前夜,也走在行業最前;人形機器人則實現了和自動駕駛在芯片、傳感器、部分算法的打通。
感嘆一句:大模型興起,小鵬得償所愿。一套基礎設施、一個技術底座驅動多種不同產品的愿景正在越來越清晰。
是不是有點熟悉?
One more thing小鵬自研芯片,毫無疑問對智駕座艙的支持會更好。
那以前的車主呢?
小鵬別出心裁,首創“眾籌換芯片”:

誠意夠嗎?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