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說|沈陽:儒家文化與AI文化是高度契合的,應不斷探索
9月27日下午,在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召開期間,“版權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論壇在山東曲阜尼山舉辦。本次論壇為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中首次舉辦以版權為主題的平行論壇,由中宣部版權管理局、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山東省委宣傳部主辦,濟寧市委宣傳部、濟寧市文化和旅游局承辦。
論壇邀請版權、出版、民間文藝領域權威專家圍繞“版權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展研討,內容涉及數字版權,民間文藝版權保護,AI、大數據等領域版權,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推進民間文藝的價值轉化和傳承發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元宇宙文化實驗室主任、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沈陽在會后接受新黃河記者采訪時表示,儒家文化與AI文化是高度契合的。
“儒家文化的典籍《論語》是對話式的典籍。而AI現在就是一種對話式的學習。所以在某種程度上,AI也是回歸到文化最初的樣子。”他說,儒家文化特別強調獨處和自處,當我們與AI交流越多的時候,其實我們更多的是在獨處和自處。
沈陽說,AI讓我們的知識更加廣博,AI在消除人類的認知鴻溝,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但它也遮蔽了我們對真實世界深度的洞察,在這個角度上來說,AI文化還需要繼續發展,而對于儒家文化與AI文化在新世紀的結合點,更需要不斷地探索。
“我們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在AI和新技術的幫助下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形式。比如說,原來我們可以捏泥人,而現在我們只要有泥人的三維數據,就可以通過3D打印機來實現。”他說,AI等信息技術,給了我們一種非常強大的工具能力,使得我們從低能到高能、高能到超能,來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記者:薛冬 編輯:俞丹 攝像:張文龍 剪輯:張文龍 校對:湯琪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