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上海申辦奧運會”傳聞背后:擦亮全球體育城市名片體育場館密度仍待補足

“上海申辦奧運會”傳聞背后:擦亮全球體育城市名片體育場館密度仍待補足

新火種    2023-09-29

  近日,上海將申辦“2040年奧運會”的傳聞在滬上瘋狂傳播。

  追溯其信息根源,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上述信息可能只是“烏龍”。9月26日,上海宣布經國際奧委會正式確認,上海將作為奧運會資格系列賽的主辦城市之一,比賽將于2024年5月16日至19日在上海黃浦濱江舉行,包括自由式小輪車、滑板、霹靂舞和攀巖4個項目。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傳聞所折射出的情緒并非空穴來風,今年5月,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上海市就訪問期間曾明確指出,“期待與上海的合作,相信上海會成為一座奧林匹克體育的城市。”

  因此,公眾開始期待,在奧運會資格賽之外,上海是否在未來會與奧運會有更深的勾連?

  “奧運會是國際頂級賽事,舉辦奧運會考驗著國家世界影響力和舉辦城市綜合能力,上海具備強大的城市綜合實力和承辦奧運會所需的大部分硬件條件。”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上海在硬件條件上優勢突出,但要想舉辦一次成功的奧運會,除了籌措巨額資金、建設現代化和高標準的競技場館、交通等配套設施之外,上海未來還應該在發展市民體育運動、增強市民體質有更多作為。

  走出“虧損”漩渦

  對于奧運會等全球頂級賽事來說,承辦資金上的門檻一直是考驗著全球競爭者的重要因素,但2022年北京冬奧會在市場收益上的成功似乎已經昭示著“辦奧運必虧損”的規律有望成為過去式。

  今年5月,北京冬奧組委發布報告稱,北京冬奧組委收入153.9億元人民幣,折合約22.89億美元;支出150.4億元人民幣,折合約22.37億美元;結余3.5億元人民幣,折合約0.52億美元。

  “組委會在積極組織收入、加強資金統籌、強化預算管理、落實節儉辦賽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最終實現了收入盈余。”北京冬奧組委說道。

  報告顯示,北京冬奧組委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一是國際奧委會資助37.8億元,是國際奧委會按協議分配給主辦城市的國際市場開發收入和電視轉播權收入分成。

  二是市場開發收入111.3億元,是北京冬奧組委根據《主辦城市合同》,在國際奧委會授權下實施的國內市場開發和特許經營收入。三是其他收入4.8億元,包括利息、收費卡和資產處置等各類其他收入。四是票務收入,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為保障涉奧人員和觀眾的健康安全,北京冬奧組委未銷售門票,無票務收入。

  由此可見,資金已經不再是掣肘上海舉辦奧運會的唯一因素。但對于上海來說,舉辦奧運會需要的不僅僅是“資金能力”,還有與之匹配的“奧運氛圍”。

  從全球范圍來看,上海在體育基礎設施、城市體育氛圍方面與倫敦、巴黎以及東京等全球頂尖城市還存在一定差距。

  “我們還存在一些短板,最大的一個短板就是我們的體育設施還是非常不足的,雖然現在各方面也都在積極動腦筋、想辦法,例如有一些創新的方法在屋頂、高架橋下,利用一些老舊廠房進行一些體育設施的彌補建設,這些做法都很好,但是可能在一些場地的規劃或者建設資金的保障方面等等都還存在一些問題。”上海副市長解冬在日前舉辦的“上海推進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建設”新聞發布會上坦承道。

  在這一背景下,解冬表示,上海正在研究,如何能結合上海整個城市的特色或現在所面臨的現狀,能夠給予立法上的保障。

  “我們也相信,通過市人大在審議過程當中進一步的指導和支持,希望在接下來的時間能更多聽到市民大眾對體育方面的一些需求要求,來給予我們更多建議和意見。”解冬說道。

  全球的奧運,世界的上海

  雖然在舉辦資質上仍有空間,但在業內專家看來,在“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的今天,對于承擔著“國際交往功能”的上海來說,承辦更多國際頂尖體育賽事,也是中國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的有力證明。

  “舉辦奧運會將大幅改善體育運動設施和交通酒店設施、吸引投資和新技術、增加就業崗位、提升城市世界顯示度、知名度和影響力。”曾剛告訴記者,舉辦奧運會資格賽等國際性重大賽事,對于提升上海在國際城市地位和自身國際化水平將大有裨益。

  以明年的奧運會資格賽為例,解冬介紹稱,國際奧委會對舉辦場地有明確要求,即這四項比賽要安排在同一區域舉辦,同時要在城市中心、在能夠體現城市特色景觀的繁華地段搭建場地,要求現場觀眾可以近距離、沉浸式、互動式體驗這些項目的獨特魅力。

  “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階段,全球產業鏈面臨重構。在這一特殊時期,上海有必要借助申辦奧運會,向世界表明中國對外開放、推動建立全球發展共同體、生命共同體的強烈意愿和堅定決心,向世界宣示上海致力于建設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和開放樞紐門戶等四大功能、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的新定位和奮斗目標。”曾剛說道。

  與此同時,曾剛表示,舉辦奧運會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促進創新技術轉化應用、促進可持續發展、促進物流和客運事業發展、促進旅游業發展、增加上海學習機會、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和上海對外全方位合作,為上海五個中心建設提供新動力。

  以全民健身指標為例,解冬介紹稱,目前上海每萬人擁有體育健身組織數量為29.6個,位居全國前列;從體育產業指標觀察:滬上體育服務業占比達80%。與此同時他在前述發布會透露,上海今年將體育正式納入進一步促進和擴大消費范疇,計劃配送體育消費券4000萬元。同時,《上海市體育發展條例》列入立法計劃。

  曾剛則建議稱,上海應該從城市規劃、城市管理等方面入手,創造條件,讓更多市民參與群眾體育運動;改革體育教育機制,選拔、培育更多的專業運動員,大幅提高運動成績。當然,還應該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加強對外體育合作,講好中國故事,擦亮上海全球體育城市名片。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