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迎來新奇點:想要商業化,先要電動化?
前言:
電力作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特征,到如今第四次科技革命,依舊擔任動力來源的角色。
綜合光、機、電、算、軟等多方面技術的考量,加上成本的權衡,純電驅動才是當下面向多場景領域的最佳機器人路線選擇。
作者| 方文三
圖片來源|網 絡
人形機器人時代來了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科技浪潮中,人形機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科幻走向現實,成為年輕人關注的焦點。
科技巨頭們紛紛涌入這片藍海,各顯神通,以期在新紀元的科技競賽中搶占先機。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初創公司Figure AI的Figure 01,乃至神秘的蘋果個人機器人項目,共同勾勒出一幅未來生活畫卷,預示著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進程正在加速推進。
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猶如一位技藝超群的舞者,以其精準的力度控制、敏銳的環境感知與記憶能力,以及對人類動作的逼真模仿,引領觀眾跨越想象邊界,重新定義人形機器人的可能性。
它不僅能精確完成復雜的手部操作,如擰開瓶蓋、組裝零件,還能在復雜的室內環境中自由穿梭,識別并記住物品位置,仿佛具備了人類般的空間意識。
憑借OpenAI大模型賦能的Figure 01機器人,向世人證明了新生力量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創新潛力。Figure 01不僅“耳聰目明”,能準確理解并執行口頭指令,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大展身手,從打掃衛生、烹飪美食到照顧老人與兒童,樣樣精通。
它的出現,讓“家庭助手”的概念不再停留于概念階段,而是化身為觸手可及的實用產品,為繁忙的現代生活注入科技活力。
盡管科技巨頭們競相逐鹿,波士頓動力卻以獨特的姿態屹立潮頭。面對競爭壓力,這家創新先鋒并未退縮,反而視之為砥礪前行的動力。
電動版Atlas的橫空出世,標志著波士頓動力告別了液壓驅動的傳統,昂首步入電氣化的新紀元。
這一步,既是向過去的致敬,也是對未來的宣言,宣告波士頓動力將以嶄新的技術架構,開啟商業化的新征程,讓前沿科研成果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
波士頓從液壓向電動轉型
在機器人領域,波士頓動力毫無疑問是行業開拓者,因其在機器人技術方面的突破性創新而被人們所熟知。
其中最知名的產品,無疑是其機器狗和人形機器人,在機器狗和人形機器人領域,波士頓動力的Spot和Atlas都曾被視為行業標桿。
在人形機器人上,波士頓動力此前一直走液壓驅動路線,液壓驅動是通過液體壓縮泵產生高壓液體,高壓液體對輸出機構作功產生力。
由于液體不易被壓縮,系統對液體做工會使液體產生很高的壓強,這個壓強作用于缸體就會產生巨大的推力。
將這項技術應用在機器人上的產品很多,但是可以說只有波士頓動力一家獨大。基于液壓驅動的機器人設計壓縮泵可以遠離執行端,并且只需要一個就可以,液體的勢能會通過管道輕松地傳導到多個遠端。
但是,液壓驅動的缺點也很明顯,尤其是隨著人形機器人在特斯拉的帶動下開始尋求商業化落地。
液壓驅動開發設計復雜、成本極高的缺點就注定了液壓人形機器人不太可能跟上電驅人形機器人落地的腳步。
轉型電驅,成為波士頓人形機器人想要落地的唯一選擇。電驅人形機器人,除了力矩密度不如液壓,應該說沒有其他弱于液壓驅動的性能了。
全新電動Atlas人形機器人也展示出了更靈巧更敏捷的運動性能。根據波士頓動力的說法他們在電動Atlas中設計了一套緊湊的執行器,新型電動Atlas展現了比液壓 Atlas更強的實力。
同時,波士頓動力給出了他們的落地預期,電動Atlas將于明年初在現代汽車工廠開始進行試點測試,并在幾年后全面投產。
電驅機器人的成本還有下降的空間
高盛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專題報告》中提到,高規格機器人的物料成本從2022年約25萬美元下降到2023年15萬美元,降幅達40%。
高精度控制方面,人形機器人每個關節都需要精密的運動控制,才能模仿人類行走、抓取等復雜行為。
相比液壓系統,電力驅動系統,特別是伺服電機,能夠提供非常高的位置、速度和力矩控制精度,這對于模擬人體精細動作至關重要。
此外,電驅系統與機械控制系統更容易整合,便于通過軟件編程進行復雜動作序列的設計和更新,系統發生故障也更容易診斷和維護。
隨著液壓Atlas的退役,電驅Atlas的新生,也從側面證明波士頓動力對電驅動力技術的順勢而為,商業化前景和“錢景”都吸引著這位元老級玩家。
以商業化較為成功的亞馬遜雙足機器人Digit為例,目前的運營成本為每小時10至12美元,但亞馬遜預計,隨著產量的增加,成本將降至每小時2至3美元,大大低于人力成本,需求只增不減。
據高盛預計,在基礎情況下,人形機器人的全球市場總規模將在2025年、2030年、2035年分別達到15億美元、120億美元、380億美元,出貨量則分別為2萬、25.6萬、137.8萬臺。
羅伯特·普萊特表示,實現全面量產還需要幾年時間,2025年計劃在現代汽車場景對電驅Atlas進行實驗,只有了解使用場景,才能確保投資機器人能帶來足夠的生產力。
結尾:
加速商業化落地的人形機器人最初肯定是在工業制造領域應用,隨后在不斷的技術完善和成本下探中走向日常應用。
這一構想需要時間來實現,但也不會太晚,在CadenceLIVE Silicon Valley 2024活動中英偉達CEO黃仁勛就曾預測,“在不久的將來,人形機器人這一全新類別設備將成為大眾化制品,其制造成本將會遠低于人們的預期”。
內容參考來源于:BT財經:波士頓動力整大活,人形機器人也要“油改電”?;機器之心:再見,波士頓動力人形機器人Atlas;IT時報:人形機器人迎來新奇點:特斯拉“畫大餅”,波士頓“賺眼淚”;電子發燒友網:Atlas轉型電驅,純電+AI正在加速通用人形機器人落地
原文標題:AI芯天下丨趨勢丨人形機器人迎來新奇點:想要商業化,先要電動化?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