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海康威視在西安城墻,以智能物聯守護國寶級文物

海康威視在西安城墻,以智能物聯守護國寶級文物

新火種    2024-03-13

“落吊橋、開城門、迎貴賓——”西安城墻永寧門號角聲鳴、宮燈流轉,鴻鸕開城,迎客四方。龍年春晚讓全國觀眾一睹《山河詩長安》的今朝瑰麗,也記住了西安城墻的恢宏氣勢與深厚底蘊。

作為古都西安一張特別的名片,城墻曾以自己的身軀守護著一方城郭,而今,一代又一代“城墻人”也保護著這座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并將“數智”技術貫穿文物保護之中。2023年,西安城墻打造了“西安城墻數字方艙”管理平臺,與海康威視合作成立“文保數據治理實驗室”,助力城墻實現預防性保護與智慧化管理,讓古老城墻煥發“數智”新生。

厘米級高精度全域數據模型,助西安城墻管理提質增效

走進西安城墻信息中心,一座虛實結合的“城墻”躍然屏上,3D畫面中,大到整個城墻盡收眼底,小到精細還原整個城墻建筑細節。這正是西安城墻打造的管理平臺。

“我們對13.74公里城墻整體、34棟重點建筑、18個城墻門洞及登城馬道進行三維建模,打造了厘米級、高精度西安城墻全域數據模型,對現有文保、安防、消防、水位等4000余個監測設備點位進行模型標注,將各種獨立信息統一共享到管理平臺。”西安城墻數字產業創新中心總監趙彬介紹道。

管理平臺匯聚了大數據、物聯網、測繪掃描、AI和5G等技術,物聯設施和業務信息系統數據,都在此整合并實時呈現,綜合態勢、文物保護、文旅運營、防汛指揮、應急安全等實時動態盡在掌握,助力數據高效聯動、資源優化配置、管理工作提質增效。

從“心中有數”到“搶先一步”,智能物聯助力實現預防性保護

管理平臺不止有數據高精度的實時呈現,還有智能物聯技術的加持。西安城墻與海康威視合作成立“文保數據治理實驗室”,建立物聯數據采集、數據治理的物聯底座,將數據賦能到管理平臺,助力預防性保護和景區智慧化管理。

在文物保護方面,西安城墻聯合海康威視,通過紅外熱成像等多維感知技術,實現特定區域入侵預警,如有違規攀爬行為發生,將自動向管理人員發出提示,提升事件處理效率。

在護城河管理方面,智能物聯技術的加持,給護城河防汛和游客安全帶來更可靠的保障。河道上方,海康威視智能物聯設備智能監測水位變化情況,讓防汛工作“心中有數”;在橋頭等重點區域,海康威視紅外技術24小時智能感知人員落水等危險情況,保障游客安全。

在文旅運營方面,面對日均3萬人次的客流量,智慧化的客流系統能夠敏捷應對。客流統計系統由景區入口的海康威視智能閘機和智能客流統計攝像機提供客流數據,游客較多的情況下,可提前采取臨時限流疏導等措施,科學預防游客擁堵。

在應急安全方面,西安城墻與海康威視正在聯合研究消防與安防的實時智能化管控,對煙霧感知等數據維度進行智能分析,保障城上的古建防火安全。

“我們將城墻預防性保護做到‘心中有數’的同時,還能夠‘搶先一步’,更好地去開展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 趙彬介紹道。未來,海康威視將與西安城墻繼續開展聯合創新,圍繞城墻的文物保護的數據采集、治理,探索結合物聯傳感器、AI機器視覺等技術,為城墻未來的文物保護、修繕以及旅游利用開發提供數字資產。

大遺址保護開發與文旅融合發展 數智科技讓文物“活”起來

科技的力量體現在西安城墻保護的方方面面。2023年,蘭州大學核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團隊運用國內首套塑閃宇宙射線繆子成像設備,為西安古城墻58號馬面做“CT”;三維激光技術用于獲取破損城磚面積等量化信息數據;探地雷達、瞬變電磁法、面波法、微動法、地震映像法等地球物理方法也用于城墻內部空洞隱患的無損實驗探測;數字文物展示方面,也不乏AR眼鏡等創新玩法……一代又一代守護者們,將西安城墻打造成蘊含長安風韻的文化符號,使之成為全國大遺址保護開發和文旅融合發展的典范。

趙彬介紹道,西安城墻一直在讓數字科技再造文物活化創新鏈。西安城墻希望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助力文化遺產保護,創新游覽體驗方式,從而增強文物和文化遺產的承載力、展現力和傳播力,讓“西安城墻”這顆世界文明長河中的明珠繼續光芒閃耀。

原文標題:海康威視在西安城墻, 以智能物聯守護國寶級文物

Tag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