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聯手產業!2023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人才培養與產業化論壇召開
2023年,人工智能迎來大爆發,高校學子們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實現人才的培養?…12月28日下午,2023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峰會專題活動2023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人才培養與產業化論壇在東莞松山湖召開。
活動邀請全國知名高校的優秀學者匯聚一堂,在碰撞和交流中共同探究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挑戰賽的設計與高校的任務、林業高校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高校賽教融合下的課程教學質量保障與提升、人工智能與藝術結合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等內容,分享人工智能的關鍵技術、創新難點及發展趨勢。
多所高校分享人才培養創新模式
華東師范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劉侃、東莞理工學院教務部副部長張偉偉、上海交通大學創新創業中心副主任樂經緯、蘇州知至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余崇圣、內蒙古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秦志宏等10位專家、企業代表圍繞“人才培養與產業化”展開圓桌對談,會后將會形成《2023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人才培養與產業化論壇”共識》,在大會閉幕式正式發布。
大連理工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助理、創業中心主任李航分享題為《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挑戰賽的設計與高校的任務》的主旨報告,從大賽主題、辦賽理念、使命任務、評審規則等方面,全方位介紹了本次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挑戰賽。
李航表示,在人工智能時代,高校面對“知識輸出從社會倒流回學校”的挑戰,必須做到“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個方面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優勢,實現高校教育使命。
基于上述育人理念,大連理工大學成立了人工智能實踐班和深度學習實踐班,旨在構建創新創業學院與人工智能學院之間的錯位互補關系。這一策略使得“創意”“創新”和“創業”三個環節在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形成完整的生態鏈,帶來了卓越的創新創業成果,為與會嘉賓帶來對人工智能教學和人才培養的精彩分享。
東北林業大學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副院長李丹在《林業高校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報告中介紹到,東北林業大學建立了林業+人工智能+大數據的交叉融合的培養新范式。其中,在通識教育改造中將計算機基礎課程改為基于Python的智算思維基礎培養實踐,以滿足林業行業院校特色化培養的要求。
“自從設立大數據專業和人工智能專業開始,我們就在思考如何采用產學研一體化的培養模式,應對森林經理學、智能遙感應用、農業智能控制等應用領域。這一舉措為我們后續新農科、新林科、新工科專業的賦能改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李丹表示。
渤海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張愛華在《高校賽教融合下的課程教學質量保障與提升》報告中提出了自己的教學期望:通過大學四年研究導向型學習的訓練,學生能夠學會如何進行終生學習。
為此,渤海大學設立了“思域眾創專創融合基地”。張愛華表示:“我們期望學生在這里能夠運用在真實社會中的觀察感悟來重新思考在學校當中的學習以及未來發展的道路,這應該是作為師者所期盼的。”
張愛華還進一步提議,此次論壇應推動跨校交流,實現真正的“五跨”培養體系,即跨專業、跨院系、跨年級、跨層次和跨學校。
同濟大學人工智能與藝術創研中心執行主任于幸澤在《人工智能與藝術結合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主旨報告中聚焦同濟大學開展的《藝術造型》課程。
面對學生藝術基礎薄弱、師生比例不斷拉大等痛點,《藝術造型》的課程目標經過了從“傳統自然的描摹”到“創造形態”的轉變。“AI+藝術”的AI賦能藝術教學模式,完美規避了教學中的痛點。
于幸澤表示:“在探索AI與藝術的結合中,我們致力于將立德樹人置于核心地位。在創作過程中,我們巧妙地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美學觀點以及文化自信。此外,我們每年還組織藝術造型實習,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深入上海市郊以及全國各地農村,參與美麗中國鄉村建設。”
北京郵電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王菡也表示,隨著“數智時代”的到來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數字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如何在“數智經濟”時代,培養能夠在人工智能領域開辟新賽道,賦予新動能的創新人才,成為各高校的共同挑戰。北京郵電大學愿隨兄弟院校以及企業共同為“數智時代”人工智能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貢獻自己的智慧,共同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
“培養出提得出問題的學生”
在以“人才培養與產業化共識”為題的圓桌對話上,華東師范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劉侃以華東師范大學創新創業學院的教學方法培養模式為例,分享了人才培養模式中“四創融合”、“專創融合”和“科創融合”的三種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據悉,該學院一直秉持以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綜合素養為目標,以創新創業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引擎,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的綜合發展。
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團委書記張翔針對學科競賽中學生面臨“組隊難找”“指導師難找”“管理壁壘難以打破”等三大困境,提出交叉創新主題實驗室,建立交叉創新中心、為學生提供基本的實驗場地,打造一個分級遞進的管理體制三大建議。
華南理工大學招生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亞南提出,人工智能應用的問題對于我們教育提出挑戰,傳統教育在通用人工智能的推行之下沒有太大存在的意義。我們要培養學生是項目式的培養,培養出提得出問題來的學生,要問題導向的培養,即如何提出問題。“合理應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和技巧,是我們教育接下來要面臨很重要的挑戰。”
2023首屆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挑戰賽總決賽暨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峰會于12月28日-30日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舉辦,活動邀請了國內外人工智能領域近20名院士以及超百名頂尖學者和企業專家匯聚一堂,以“場景驅動·數智強國”為主題,圍繞“以賽助研、以賽促評、以賽定標、以賽引才、以賽創業、以賽招商、以賽辦展”的使命任務,采用“1+1+8+6+N”模式,即1場展覽展示、1場開幕式暨主論壇、8場總決賽項目路演、6場專題論壇和N場特色活動(項目對接會、走讀松山湖等)。
與會院士專家、產業界代表就大模型范式的人工智能應用向全場景滲透,交流國內制造業等實體產業在無人駕駛、智能裝備、網絡安全、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應用場景開放,探討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挑戰和AGI生態的商業模式,展望具身智能、腦機接口等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圍繞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機遇、痛點與未來展開觀點碰撞,構建促進人工智能更美好和可持續發展、支持啟發性合作的高端平臺,搭建全棧人工智能場景應用落地、創新創業、招商引資、成果轉化的產業化合作交流平臺。
活動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東莞市人民政府主辦,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支持,由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挑戰賽辦公室、廣東院士聯合會、廣東院士專家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等承辦。
供圖:廣東院士聯合會
編輯:徐臻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