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易控智駕戰略副總裁林巧:礦山無人駕駛已進入規模化應用拐點

易控智駕戰略副總裁林巧:礦山無人駕駛已進入規模化應用拐點

新火種    2024-01-04

隨著智慧礦山產業的快速發展,無人化作業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今年3月,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安全基礎司司長孫慶國在介紹2022年煤礦智能化進展時曾表示:僅去年一年,全國煤礦井下作業人員就減少6萬人,一批大中型礦井固定崗位基本實現無人值守;智能化煤礦由242處增至572處,產能從8.5億噸大幅提高至19.3億噸。

雖然智慧礦山產業在2022年發展迅猛,但這可能還只是一個起點。

根據億歐智庫預測,到2025年,智慧礦山產業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3萬億元。其中,智慧礦山自動駕駛作為礦山智能化發展進程中非常重要的子系統,也將乘風直上,逐步進入規模化落地階段,并迎來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

“今年礦山無人駕駛市場,類似2019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在易控智駕戰略副總裁林巧看來,礦山無人駕駛已經到了爆發前夜。

易控智駕戰略副總裁 林巧

作為一家聚焦于礦山無人駕駛的企業,易控智駕正在從技術儲備和商業運營等方面打造屬于自己的“護城河”,以迎接即將爆發的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林巧認為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如何讓無人駕駛比有人駕駛更可用和更好用.

在林巧看來,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不僅需要更先進的算法,還要有極強的工程化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礦山自動駕駛的軟硬件垂直整合。

此外,易控智駕作為國內最早擁有礦山無人駕駛車隊的企業,上百輛無人駕駛礦車的運營,幫助易控智駕積累了大量數據,并實現技術的快速迭代。

從2020到2022年,易控智駕的無人駕駛技術已經從第一代升級至第三代,從最初的所有決策和規劃都在云端到現在車端自主決策和規劃。

林巧給億歐汽車舉了一個例子,“以前20臺車需要42個輔助駕駛員,現在8到10名調度和維保人員就能夠運營這樣一支車隊。”

除了技術迭代之外,車隊還讓易控智駕深度參與了礦山運營,通過了解礦山環境和數據收集,也為無人駕駛的運營積累了工程能力。

2022年6月,易控智駕成為中國業內首個實現多車常態化安全員下車真實運營的礦山無人駕駛公司。

同樣是在2022年12月,易控智駕在位于新疆的南露天煤礦實現四編組7×24小時常態化運行,成為打破國內單礦最大編組數量紀錄的無人駕駛運營項目。

雖然礦山無人駕駛車隊幫助易控智駕實現了技術和運營上的雙豐收,但對于一家初創公司來說,這樣的重資產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我們是先做加法,再做減法。”

在林巧看來,礦山無人駕駛作為一種新產品形態,它剛出現的時候,一些礦方可能不容易接受,那就無法使用,“這就成了一個死局。”

所以易控智駕下定決心,通過自持車隊這樣的重資產模式,一方面打消礦方疑慮,另一方面實現了軟硬件垂直整合,為技術迭代和商業運營打下基礎。“我們通過自持車隊,不斷使用迭代,把原本操作難度很高的無人駕駛運行標準變得越來越簡單,這時就可以做減法了。”

在有了更成熟的技術和更可行的商業案例后,礦方對無人駕駛的接受程度自然水漲船高,這就給了易控智駕更多機會去實現技術迭代和運營數據積累。

在易控智駕內部,公司將自身定位為技術和運營服務商。未來,還會直接提供整車產品。因為易控智駕看來,在無人駕駛技術成熟以后,提供整車產品以及配套的商業運營能力將成為更重要的“護城河”。

林巧表示,5年以后,中國礦山無人駕駛也許就會迎來終極格局。那個時候的行業第一有望攫取70%到80%的利潤。就像的智能手機行業的蘋果一樣,“我想易控智駕也有機會做到這樣一個結果。”

如今,易控智駕的產品能力已經得到了明顯提升。上文所題的南露天礦已有超兩百臺無人駕駛車輛,這也讓南露天礦擁有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礦山無人駕駛車隊。

今年9月,得益于與新疆天池能源建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無人駕駛車隊,礦方于其他露天礦復購了易控智駕的礦山無人駕駛的運輸服務。

這次,從礦車入場到安全員常態化下車,僅用時17天,易控智駕創造了中國礦山無人駕駛領域交付最快速度。

以下為億歐汽車與林巧的對話實錄,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有所刪改:

不能只談算法,更要有工程化能力

億歐汽車:因為場景相對固定,所以外界普遍認為商用車無人駕駛的商業化更容易落地。但是礦山的工況很復雜,無人駕駛也容易實現商業化嗎?

林巧:從純粹經濟角度來看的話,在國內,礦山場景是能夠最快實現完整商業化落地的無人駕駛場景之一。

首先從技術上看,大家都已經認可了場景固定的商用人更適合無人駕駛,礦山自然不能例外。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礦山司機的門檻很高,沒有B類駕照不能從事這個工種。另外,礦山往往在偏遠地區,司機們工作的環境確實比較艱苦。所以,企業在這方面的成本也很高。現在礦山司機的工資每年都在漲,這還不一定能招到人。如果使用自動駕駛,企業就能壓縮這部分的成本。

最后是政策上,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對于礦山無人駕駛的支持力度都是很高的,這也給了我們發展機會。

億歐汽車:在這個市場中,易控智駕的競爭優勢是什么呢?

林巧:我覺得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易控智駕現在處于一個人無我有的階段吧。國內的礦山無人駕駛產業中,很多公司還處在可以叫做“技術項目”的階段。

易控智駕現在已經可以實現上百臺無人駕駛車輛在一個礦山常態化無人駕駛運行,我們是唯一一家。因為要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商業化,一定是要將無人駕駛車輛投放到一個生產作業閉環系統中的,而且要達到一定的規模,如果你只有3、5臺無人駕駛車輛在一個礦區里做實驗,那是永遠不會做好的。

億歐汽車:為什么易控智駕可以做到這一點?

林巧:一些無人駕駛公司說自家的算法有多先進。但是,最終落在產品層面,你還是要部署到硬件系統上,你的算法終究要裝載和運行在一套硬件上。

要做到這一點,你就需要很強的工程化能力。如果你的工程化能力不強,很多東西無法落地。

礦山用的都是定制化車輛,易控智駕最初是不想直接涉足線控領域的,還是想依托主機廠,他們提供車輛,我們提供無人駕駛技術。

但是在三年多的合作后,我們發現這樣路徑行不通。主機廠在軟件架構設計能力和軟件規劃上都缺少長期的深度投資。雙方合作很久以后,我們發現車輛性能沒有明顯改善。

所以,我們就自己成立了整車電控和線控團隊,我們基于無人駕駛的需求進行設計、定義并將它工程化,讓它可以在礦車上運行起來。

但是在制造層面,還是交給主機廠,因為這還是他們擅長的。

億歐汽車:這也是一種軟硬件垂直整合?

林巧:我覺得是這樣的。而且易控智駕有自己的車隊,我們可以通過車隊的運營,實現產品迭代和數據積累。這個時候操作容易了,礦方和工程公司更容易接受我們的技術和產品。

億歐汽車:那在您看來,易控智駕現在有競爭對手嗎?

林巧:人工駕駛是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我在公司內部一直說,競爭對手不要看我們的友商,要看人工駕駛,我們要做到比人工駕駛更好用,更便宜。

或者,如果在現階段無法做到比人工駕駛更便宜,但也要在成本上差不多。因為有一些礦主和我們交流的時候說,如果無人駕駛的生產效率可以接近人工駕駛,管理上又更容易的話,他們愿意為此支付溢價。

億歐汽車:您希望易控智駕未來能夠取得什么樣的市場地位?

林巧:5年以后,中國礦山無人駕駛也許就會迎來終極格局。那個時候的行業第一有望拿到40%到50%的市場份額,攫取70%到80%的利潤。就像的智能手機行業的蘋果一樣,憑借iPhone拿走了絕大部分利潤,我想易控智駕也有機會做到這樣一個結果。

礦山無人駕駛出海,中國企業有后發優勢

億歐汽車:國外的一些企業,例如美國的卡特彼勒和日本的小松都已經在礦山無人駕駛上有超過10年的商業化運營,我們和他們的差距在哪里?

林巧:卡特彼勒和小松的商業化確實很早,已經做了十多年了。所以從商業角度來看,他們有一定先發優勢,而且他們對于無人駕駛如何應用到礦山,對于作業環境和需求有非常透徹的理解,數據積累上他們也有明顯優勢。

但他們也不是沒有劣勢,他們的算法和軟件架構其實是按照AGV套架的邏輯去開發礦山無人駕駛系統,結果就是對于新的自然和生產環境,這套系統的適應性會比較差。

相比之下,國內起步較晚。所以在數據的積累上確實是薄弱環節,但我相信,中國企業是可以很快趕上的,因為我們的無人駕駛系統,它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數據采集能力也更強。這種感覺就像是中國智能汽車產業,我們以前和特斯拉的差距很大,但是現在已經越來越小了。

億歐汽車:說到中國智能汽車產業,它的發展為中國礦山自動駕駛賦能了么?

林巧:中國礦山無人駕駛產業確實從中受益了,特別是在產業鏈上。例如激光雷達,這是智能汽車帶來的一個增量零部件,我們以前的選擇很有限,而且故障率還很高。

但是現在隨著禾賽、速騰這些國產激光雷達品牌的快速崛起,我們明顯受益了。因為國產品牌不僅成本更低,而且穩定性和售后服務還更好。這就不僅僅降低了一次性采購的成本,還讓我們后期的運營效率都提升了,因為它們的激光雷達問題更少、故障率也更低。

億歐汽車:中國礦山無人駕駛企業如何趕超卡特彼勒和小松這些先發企業呢?

林巧:卡特和小松運營的礦山基本都是大礦,而且標準化程度高。但是規模小的礦山,他們往往就做不了了。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差異化發展,從小礦入手。例如我們就在澳洲做了一些嘗試,卡特和小松做不了的小礦,我們可以做,而且這些礦如果放在國內也并不小了。

一些澳洲的客戶來中國考察,看過我們在新疆和山東運營的礦山。后來,他們和我們交流的時候說,我們無人駕駛可以在這么復雜的礦山運行,那在澳洲礦山運行肯定不會有問題。

億歐汽車:除了技術和運營,您覺得中國企業出海還面臨哪些挑戰?

林巧:我覺得有兩個挑戰是不能忽視的。

首先,在海外我們不會通過自持運營模式切入。這樣以來,我們無人駕駛系統的可用性、可靠性和穩定性就一定要做的更好,如果做不好,客戶會很難接受。

另外一點,我們和海外客戶交流,或者我們去澳大利亞交流的時候,對方會把所有的細節形成標準化文檔提供給我們。

國內基本沒有,國內往往是先用起來,大家習慣以后就這樣用,也不一定就會形成標準。

但是海外不一樣,我們必須要通過這些標準化文檔,把每一個步驟都給海外客戶解釋透徹,讓他們完全理解。我覺得這也是出海過程中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Tag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