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西井科技章嶸:手握AI+環保兩大利器暢游萬億級全球運輸鏈
8月21日訊(記者 齊林)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綠色節能等諸多當下最熱門標簽匯聚在同一家公司,產品和服務已在全球18個國家落地,而且在這個萬億元級市場內基本沒有競爭對手,聽到這些描述,人們不禁好奇:這是一家什么樣的神奇公司。
近日,采訪西井科技總裁章嶸,了解這家成立八年但已是行業內領跑者的業務發展和全球戰略計劃。
“我們面臨的市場將是萬億級的,“他指出,公司所在的細分賽道未來將具極大的成長空間:在以集裝箱為載體、貫穿海港、鐵路樞紐、陸港、空港、工廠等的全球物流價值鏈,西井科技將向參與各方提供各種智能解決方案。
西井科技是目前為止中國首批基于正向自研無人駕駛重卡的公司之一,也是首家在全球范圍商業交付無人駕駛車輛及系統超過數百套規模的公司,場景已覆蓋海港、陸港、制造工廠等貨運物流,產品及服務已落地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服務160余家客戶。
2016年,西井科技第一次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智慧港口,自主研發集裝箱物流全流程智能解決方案;2018年推出全球首款全時無人駕駛新能源商用車Q-Truck;2019年發布云端一體化AI算力算法平臺——Orwell,首次實現將人工智能產品向海外輸出;2020年起公司全面布局海外,包括與和記港口合作在泰國林查班港口組建Q-Truck車隊、助力中遠海運港口阿布扎比碼頭成為中東第一個部署無人駕駛的港口。
近年來,西井科技旗下的新能源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不斷創新,不僅推出Q-Truck 全時無人駕駛新能源商用車,還有E-Truck智能網聯新能源重卡、Q-Tractor新能源無人駕駛牽引車、Q-Chassis 無人駕駛重載水平運輸車、Q-Shuttle智能小巴等多類型新能源智能化商用車,形成多元產品矩陣,賦能集裝箱物流,以適配全球用戶的不同場景需求。
全球化布局
在產品定型后,西井科技很快就將公司戰略定位于全球化,積極在一些海外物流運輸關節點上布局,例如泰國查班港和中東的阿布扎比港。
章嶸指出,以集裝箱作為載體的全球大宗物流鏈的參與者,無論是港口運營方,還是船運及貨運公司,都是國際化公司。所以西井要深度參與到全球物流運輸行業,必然要具備國際化視野,堅定地推進全球化布局。
要實現深度全球化,公司需要做一系列準備工作,包括產品開發、人員部署、組織架構、體系標準,都要按這一戰略導向來推進。
舉例而言,在產品開發方面,公司需要根據不同市場、不同客戶、不同場景的需求進行調整。例如他們在中東市場面臨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在長時間高溫的嚴酷環境下保持傳感器、計算單元設備等關鍵儀器的穩定運行,所以在電池的液能溫控、傳感器選型等方面,西井科技做了大量的設計和匹配的開發。
再例如在東南亞,一年中有半年是雨季,那就要保證設備中傳感器的防水性能,以及在潮濕環境下保證計算算法的穩定運行。
他透露,公司未來海外業務將在東南亞、中東、歐洲、美洲和非洲等區域重點發力。
“無論是公司內部組織的構建,還是部件的全球供應網絡,以及未來生產的支撐,公司全球化布局肯定是需要資本支撐的。”他表示。
西井科技自成立以來,已進行數輪融資,引入了包括中交資本、越秀產業基金、廣西廣投、深投控、遠海基金、賽領資本等在內的戰略投資人。
人工智能熱下的堅守
在采訪中,可以感受到西井對于自己的定位是相當清晰的。確實,憑借自身的技術儲備,西井公司可以不斷擴大業務外延,例如在現有的無人駕駛重卡產品基礎上研發無人駕駛乘用車。但公司方面認為,有可為有可不為,在某一階段西井需要專注某一細分領域。
章嶸指出,“不排除未來有可能去拓展(其他領域)的可能性,但至少在今天,我們還是希望能夠圍繞著全球集裝箱物流網絡,因為我們想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就是圍繞全球集裝箱運力建設智慧網絡。”
在一張集裝箱運輸產業鏈示例圖上,西井科技嵌入了多個業務發力點。包括海港、空港、陸港以及工業物流園區等多個場景,均可以引入公司產品,加速推動各場景的智能化和綠色化。
“我們希望各個運力的參與方能夠在這樣一個網絡上實現更加降本增效和綠色環保,讓他們能夠把全球的生活要素和生產要素在網絡中更快流轉。”
他介紹稱,圍繞著這個目標,西井科技已開展了大量產品和技術的開發,包括自動駕駛技術本身、平臺網絡搭建、底層AI技術構建、相關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等。
人與機器的合諧共處
隨著全球貿易規模的不斷提升,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均能夠發現港口運輸效率的提高與貨物運輸量迅速上升難以同步,這就對物流節點的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據章嶸介紹,保守測算,在使用西井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后,港口運行效率可以至少提高20-30%。而港口運營商采購這些設備,可以在最長2-3年內收回成本。
在阿聯酋阿布扎比哈里法港,西井科技部署的Q-Truck無人駕駛車隊,每輛車每年將節省約十萬元能源成本及車輛維護費,相比于柴油車,在完全使用綠電的情況下,單車每年可以減少50噸碳排放。
在全球拓展業務,尤其是一些歷史悠久的發達市場港口,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要讓客戶理解你的技術和產品;同時也要解決好人與機器的關系。智能設備的引入,是否會造成人員失業,這是海外的港口運營方和當地工會相當關切的問題。
據章嶸介紹,西井的業務拓展策略就是以人為本,比如說在一些作業場景,本身的工作環境非常惡劣,又苦又累并帶著危險性。對于現今的工人而言,已不愿從事這些工作,那這些工作完全就能通過自動化解決掉。
例如,在海外很多港口碼頭,很多裝卸和運輸工人已不愿上夜班,那自動駕駛設備就完全可以在夜班接替工人完成相關的工作。而有些工作對于人來說可能比較復雜,很難通過人腦獨立完成,例如港口的規劃調度管理。這種情況下那就可以用系統和算法,用人工智能技術來輔助。
“我們并不會去替代,我們更多是賦能,更好地幫助他們(工人)來進行相關工作。例如我們提供的運輸車輛中,我們同時有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等不同選項。”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